首页 > 志鉴编纂 > 方志学会

古城“最江南”美哉“水文化”——提升苏州环古城河文旅融合的构想建议

时间: 2021-11-15 09:28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苏州,一座水孕育而“最江南”的城市。长江奔腾,太湖浩瀚,大运河穿城而过,水可壮阔,也可温婉,带来源源不断、千古不竭的文化活力,也带来繁华胜景、商旅人气。今天,水关系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更关系到它的发展与未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苏州在上海大都市圈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正在推进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发展文旅产业,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绽放“双面绣”的魅力。

在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中,日新月异,百舸争流。似乎美中不足的是,作为中心位置的苏州古城区域,发展水平却相对滞后,无论是与昔日的辉煌,还是与今天其他市(县)区相比较,差距明显。千年古城能够风华正茂吗?当然能!关键是在变局中开新局,持正创新,锲而不舍。

一座创新春潮涌动之城,同时又保留了一座面积为14.2平方公里的古城,与宋《平江图》(1229年)相对照,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基本相符,为世界罕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国家既定政策,又是精神家园、城市福祉。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古城会越发显露出弥足珍贵和难得的独特价值。到2025年,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而且从城市发展整体出发,向全域性文化旅游融合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这也是一个重大创新和重大机遇。

换个时空和苏州古城保护的视角,70年前也就是1951年新春,苏州籍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有一句建言:“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两年后,也就是19531月他向苏州市人民政府递交的《苏州市文化建设计划书》中用白话文又说了一遍:“苏州城墙筑于公元前五一四年,距今已二千四百六十五年,实为全国最古的一座城池。城墙虽累经修葺,而城址则寸步未移。推其所以经历了长时期而不移动的原因,乃是运河环城”。顾先生揭开了苏州古城的奥妙,如果不是这个“河道所环”、“运河环城”,苏州古城可能早就没了,或者说不可能寸步未移。这是其一,说明今天我们抓古城保护仍要牵住八个字的“牛鼻子”。

其二,翻开老先生的计划书,他说到新苏州的城市建设远景,“应以历史性和工业化结合为原则,用历史的眼光保存旧有优良文化,用工业的眼光创造新的适合于实用的文化”,“含有现代意义的古迹,是应当尽先着手的。例如干将坊是纪念干将、莫邪的,我们古代的冶铁业以吴、越为最早,干将又为冶铁工程师中留名最早的一人,应于其地建立牌坊一座,表示我国先进的冶金工业的光荣历史。又苏州公园的前身是秦代的会稽郡治,项梁起兵反秦,率江东子弟八千人西征,……应于其地立一纪念碑,表示我们民族的革命精神”。

其三,他说的“旧有优良文化”,用今天的话讲,即“优秀传统文化”。一个环古城河重点,一个面上,文化自信,文心化境。当然,顾先生不可能预测到开放、聪明的后代,在全国最早采用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形式推进工业化和产业链,也不可能预测到70年后,苏州真的会提出江南文化和苏州制造两大品牌,与他不谋而合,而且各就各位,互相拉动,比翼双飞,进入一个新时代。顾颉刚是文化学者,我们不能以专业的城市规划的角度去要求他,作为历史学家,他对苏州古城保护的意见乃真知灼见。

苏州的古城保护,主要是:新中国诞生后对苏州园林名胜的大规模整修,改革开放起步时国务院第一次对一个地级城市苏州批准其城市总体规划和庆祝苏州建城2500年活动,迈入新世纪苏州启动环古城的整治和风貌带的保护。苏州古城最大的特色就是水,“仁山智水”,古时它曾因水而兴盛,今天我们仍然能依靠水而让它再度繁荣。审时度势,做好、做美“水文化”这篇文章,其推动江南文化品牌建设和古城保护的标志意义不可低估。“文旅融合”,非在“链”字上下功夫不可,补链、扩链、强链,形成格局和载体。今年五一假期,苏州旅游在全国排名上升,但也应看到自己的不足,网上说,华东最热门的十个景区,上海、无锡各两个,并列第一,苏州一个也没有,大景区建设方面有落伍之感。现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运河文化带”工程,昭示着新时代即将迎来水城辉煌,而其中的环古城河提升文化旅游内涵,就是让古城挂上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

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古城河保护的回顾

2002年,为迎接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环古城风貌工程项目,目的是将环古城河打造成为“历史画卷、绿色项链、黄金游线、景观精品、交通走廊、防洪屏障”。其精华则体现在“金阊十里、盘门水城、吴门商旅、都市驿站、城市山林、枕河人家、宝带长桥、运河风光”。如今一、二十年过去了,回头审视,我们认为该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民生得到改善。环古城河两岸的街巷民居大都是各时期的草创建筑和违章建筑,年久失修,地势低洼,又受运河轮船噪音影响,苦不堪言。通过建设,居民们搬入新居。此举深得人心,也为日后环古城河建设减少了拆迁成本。

(二)美化了环境,改变昔日脏乱差的状况。环古城河按照“绿色项链”的要求,沿岸绝大多数地方都进行了绿化,提高了城市的绿化率,也为居民营造了许多生态、健康活动绿地。

(三)启动了水上旅游观光项目。苏州环古城河水上观光游览凤凰涅槃,苏州水城风貌重新被世人认识,至今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由于十分强调了“绿色项链”,以至于出现“绿化掩盖了古迹”的现象,如今沿环古城浏览,可见随着树木的长大,城墙古迹许多被遮掩。从广济桥往上津桥的运河古道视线,刚改革开放时一批批日本人来苏州“寒山寺听钟声”,往往汽车经广济桥见景叫停,纷纷下车,咔嚓咔嚓拍摄声一片,典型的江南文化味。现一侧的杨柳疯长,多年不修枝,将半座上津桥挡住,美丽的视线廊消失。

(二)两岸缺乏临河建筑和商旅设施,水陆之间缺乏互动。在胥门、葑门、娄门、齐门、平门等地段,至今还没有多少规划和建设相关的文旅休闲设施。原先设想的“金阊十里、吴门商旅、枕河人家”的蓝图,也还只是纸上谈兵。

(三)水上游览项目举步维艰,深入不下去。“水上游”的品质得不到提高,加上两岸缺少景观,且又无法上岸活动,故环城河旅游项目难以发展壮大。

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尽管苏州拥有了历史最悠久、距离最长远、环境最幽雅的护城河风光带,但在水上旅游的实际利用和知名度方面,与杭州、绍兴、嘉兴、南通、扬州、徐州、济南等诸多兄弟城市相比,也是相形见绌。五一假期网民说苏州山塘街游船,周围夜景黑乎乎的,都不如无锡南长街的游船有看头。

二、在环古城河两岸挖掘历史内涵与提升商旅人气的构想

环古城河工程是一项大工程,两岸的风景如同珍珠串起来,需要顶层设计和认准目标持之以恒,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进一步定位。当初环古城河风貌工程的定位是要营造成“绿色项链和城市山林”,现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下一步所要追求的应当是“深挖历史内涵、加强文化品味、提升商旅人气”,其目标则是:“露水显文”,连线成片,再现姑苏繁华图。而涉及到的项目大致有:

(一)继续实施城墙修复和重建工程

环古城河最重要的风貌和特色就是城墙,历史上屡毁屡建。当年陪同陈从周先生登盘门城楼拾级而上时,他手指着脚下铺石风趣而形象的说“唐宋元明清”。如今古城、水城格局尚在,抓住机遇作些修复,其历史底蕴与文化脉络仍然可以延续,从古城保护长远考虑,功德无量。由于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特点,千百年来,苏州繁荣的商业经济活动都发生在城门口一带。因此欲提升和振兴环古城河的商旅人气,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城墙和城门。现已成功复建了阊门、平门、娄门和相门四段城门城墙,获得了专家和群众的好评。下一步再接再厉,根据可操作性的原则,可以进行修复或者重建的城墙似有这么两段:

1、重建葑门城门城楼

    葑门位于城东,相门之南。初名封门,以封禺山得名,后又以周围多水塘,盛产葑(茭白),遂改为葑门。该门经历代多次重建。清初重建门楼,题以“溪流清映”额,并增辟水门。1936年城楼被拆除,20世纪50年代城门拆除。

    葑门城门原址已于1969年因外城河改道而被水淹,现有葑门桥与安里桥之间的绿化地可以利用,所以不用另外拆迁征地。重建葑门城门,不仅可以让城外的葑门横街和城内的东吴大学旧址成为旅游热点,还可与娄门城墙、相门城墙和桂花公园内的“蛇门”景观连成一线。

2、重建齐门城门城楼或重建望齐阁

    齐门位于城北。因门朝向当时的齐国,故名。相传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吴破齐,齐景公慑于吴王声威,将女配与吴太子波。太子波早亡,齐女思乡,吴王在齐门上造九层飞阁,让齐女登阁望乡,故又名望齐门。20世纪50年代初,齐门城门城楼拆除,1978年建水闸时又拆除了水城门。

建议在齐门大桥东侧万源公园内新建望齐阁,以替代齐门城楼。望齐阁若能重建,与已建成的相门遥相呼应,那将会使原本冷僻的环古城东北部景观凸显,人气大增。如果觉得建望齐阁不妥,则重建齐门城门城楼也可。这里距苏州火车站近,与平门连线可增添文化颜值,让人们对古城的感觉扑面而来。

(二)沿护城河增建历史纪念建筑

1、重建姑苏台(馆)姑苏台原在苏城西南姑苏山上,吴王夫差所建,越国灭吴时毁。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郡守王唤重建于胥门城下,范成大《吴郡志》描写该建筑群道:“体势雄丽,为浙西客馆之最,中分为南馆、北馆。绍兴间朝廷与金国通和,使者每岁往来……贵客在此登城西望,吴山皆在指顾之间,故又作台于城墙之上,以‘姑苏’名之。此台虽非故处,因馆而名,亦以存旧事,为吴中伟观”。此姑苏台在《平江图》上也有记载。今若能在胥门城墙侧畔重建南宋名楼姑苏台(馆),则可大大提升胥门地区的景观风貌和商旅人气。

2、兴建吴王阁干将桥北旧有夏驾湖名胜,《吴地记》云:“寿梦盛夏乘驾纳凉之处,凿湖为池,置苑为圃”,故名。今可在干将桥北侧绿化地块建立纪念吴国第十九世孙,同时也是第一代吴王寿梦(阖闾的祖父)的吴王阁。当年,就是寿梦将吴国都城从无锡梅里迁来苏州,吴国强盛之路即由此开始。今在此兴建吴王阁,一则用以纪念吴国这位开拓进取的著名人物,其二也是在干将路从西进入古城处竖一标志性建筑,以凸显古城风貌和干将路的特色。

3、重建亭子桥(普福桥)亭子桥原在横塘,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京杭运河著名景观,毁于1969年。由于横塘运河段已经拓宽,不可能再进行复建。但该桥形式之美,堪称苏州之最,永久湮没,实在可惜。如能在南门地区,即蟠龙桥与人民桥之间重建亭子桥,则能将古迹起死回生,为运河再添精彩,两岸同时还可兴建临河建筑与廊屋,以供商旅休闲之用,为南门两岸商圈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商机。

4、恢复梅村桥,在火车站广场与新建的平门城楼之间重建民国老桥梅村桥,该桥由号称颜料大王的贝润生(贝聿铭的叔祖父)捐建于1927年,并以其父贝梅村之名命名,1990年拆除。梅村桥与平门城门成为民国时期苏州最著名的景观之一。该桥重建后可以令新建的平门城楼从单一的文化景观进而成为游览胜地,并将桃花坞地区与火车站联系起来。考虑到该河段下方有地铁通过,则新建的桥梁可选用木质或其他轻质建材构成。

5、兴建洋关水景和提升觅渡桥景区内涵,觅渡桥西保存有原洋关税务司洋楼(重建)及三幢外国职员住宅,属于控制保护建筑,现都被列入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附属设施,使用这些宝贵的历史建筑应提出相应的文物保护要求。当年甲午战争后苏州在青旸地开辟租界,并建立海关,俗称洋关。苏州最早的电报局、邮电局等现代化设备都源于此,所以洋关也是苏州近现代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开启之地。建议以洋关现存的历史建筑为主,再增建几幢仿民国的西洋建筑,然后据此构建出一座洋关水景。洋关地区依傍大运河和觅渡古桥,历史底蕴独持,风景秀美,交通便捷,不充分利用实在可惜。

洋关所在的觅渡桥景区位于古城东南,借助于运河古桥与对岸桂花公园内的“蛇门”景观,可以营造出李白《菩萨蛮》词中“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的意境,在此构建家人亲友饯行送别的场所,让游人到此触景生情,对苏州古城的风物人情萌生出恋恋不舍的情思。

(三)沿环城河边增建历史纪念碑亭

环古城河一带曾经是一些历史名人的归葬安息之地,如今恢复墓葬显然不合时宜,但可以通过竖立碑亭、人物雕塑等形式来纪念这些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1、在金门沿河绿地兴建“古代义士碑亭”。春秋吴国的专诸、要离两位壮士和东汉高士梁鸿,其故居或归宿之地便在西城下,碑亭可采用汉阙形式,以显出其凝重古朴的氛围。

2、在南门路一丝厂东侧沿河绿地辟建“三国东吴初创江东纪念碑亭”。以纪念东汉末年孙坚、孙策、孙权在吴郡12年创立东吴国的历史。孙坚与吴夫人以及小霸王孙策之墓在盘门外青旸地,文革中被毁。碑亭同样采用汉阙形式,以反映那个金戈铁马的群雄纷争时代。

三、提升环古城河历史风貌和商旅人气的蓝图

在多年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提升工程的构想,我们草拟出了苏州环古城河未来的蓝图。

由于恢复和重建了城墙和城门、城楼以及历史上的著名建筑,两岸又增添了不少文化景观和商旅设施,故苏州环古城河的空间风景线是起伏跌宕、富有节奏的;名胜景点的内容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观光休闲的形式是水陆互动、饱含激情的。其重要节点依次为:

(一)金阊(金门、阊门)段主题为“红尘繁华”,游览点是城墙、石路、华贸中心,山塘街、上塘街、虎丘(春节习俗,唐代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太守史迹馆,虎丘泥人),南浩街、北码头、西中市、泰伯庙(冬至习俗)等。北码头民国风情街正在形成,虎丘大门口的环境要抓紧整治,并西延枫桥、浒关。

(二)胥门段主题为“苏台怀古”,游览点是城墙、伍子胥园、万年桥、百花洲公园(端午习俗、吴歌馆)、规划展示馆、大运河遗产展示馆、姑苏台和吴王阁等。适当时候可重建清乾隆时画家徐扬所绘《姑苏繁华图》中“接官厅”的景观,并西延石湖、太湖景区。

(三)盘门段主题为“水陆雄关”,游览点是盘门景区与“盘门印象”街区。亦可将春秋战国和秦汉文化内涵,如“兵圣”孙武、“南方夫子”言偃和项梁、项羽叔侄会稽起兵等史迹展充实其中。

(四)南门段主题为“运河商旅”,游览点是南门运河两岸商圈和苏纶场区(近代民族工商业、两院院士展)以及重建的亭子桥(普福桥)。南延范仲淹苏州府学文庙、沧浪亭、可园(“历史上的苏州工专”陈列)、颜文樑纪念馆等。

(五)觅渡桥段主题是“长亭送别”,游览点是大小觅渡桥、洋关水景等,并南延宝带桥。

(六)葑门段主题为“遥望东吴”,待时机成熟,游览点是重建后的葑门城楼,东吴大学旧址、天赐庄街区、十全街和相王弄(玉器)、葑门横街等。

(七)相门段主题为“平江市井”,游览点是城墙和平江历史街区和观前街、仓街商业广场、官太尉河、定慧寺巷等(中秋习俗,昆曲、评弹博物馆,玄妙观、老字号品牌店,吴作人艺术馆、双塔等)。街景设计上可选择几条小巷将平江路与观前街打通。

(八)娄门段主题为“娄江源头”,游览点是娄门城楼和耦园、东园、“江海扬华”牌楼、关帝庙等。西延拙政园历史街区,包括苏州博物馆和拟新增贝聿铭纪念馆等。

(九)齐门段主题为“齐女望乡”,游览点是重建后的望齐阁与城墙以及绣娘丝绸集团所办的“江南织造府”。

(十)平门段主题为“唐寅故里”,游览点是城墙、重建的梅村桥与恢复的唐寅故居和桃花坞历史片区(唐张旭草圣祠、吴门书画、桃花坞年画、昆曲、北寺塔、苏州美术馆、名人馆、丝绸博物馆、宋锦、缂丝、苏绣等)。

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也好,一幅开放的历史文化长卷也好,按照创新城市的理论,“水文化”为古城千丝万缕的美和释放青春活力,“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在竞争中作出的取舍”,“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的一种配称”,“城市获得了创新特质”,是新的城市动力。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须从历史文化层面切入推动其空间特色塑造。“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历史上记载的那些古河道,至今仍在城内城外静静流淌,可成为苏州古城最标志性的景色。可在选择修复整理的基础上逐步扩展水上游、水上旅游巴士及专用码头,以水为载,以韵传世,水韵交织。苏州的水巷、小巷,其文化意义、独特价值,就像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等,只有建立在合理性、科学性、必然性之上的特色才是可持续的,可以带动人气和产业。记得贝聿铭先生担纲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对大门前的水巷和花岗石码头非常感兴趣,不顾年迈,兴致勃勃,对周围环境深入考察,后因治理水污染是当务之急,此设想才搁浅。涉及到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展示,要首先注重保护好它们的物质载体的真实性,因为它们是名城发展的基本资源,所积淀的历史信息是任何新建建筑无法提供、无法取代的,而且一旦丧失就无可挽回,合理利用就无从谈起,因此,保护是优先的。

对城市空间特色的要求不可能完全停留在古代的某种样式,某种风格上,而是重在风貌、重在意境、重在审美的定位,要鼓励在相同、相近的审美定位下的多样性探讨,避免因行政或专家发生偏差而产生的新的千篇一律。防止简单化的拷贝这种思维定势“遍地开花”,一个模具中出来的往往缺乏文脉和文化内涵。旅游设施与文化保护是有区别的,在注重空间特色塑造方面允许因势利导,有所创新。在推进过程中,一方面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保护古城风貌,另一方面就像贝聿铭所说:“每前进一步都要研究一下中国文化和苏州传统。”可择地设计既延续苏州文脉,又跟上时代、21世纪创新理念的作品。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连演20年,张艺谋团队在G20峰会版的基础上又推出点亮西湖夜景的《最忆是杭州》,我们不妨跃跃欲试,既有园林、小巷里的昆曲、评弹声声,又有运用现代科技的大场景品牌(在园区金鸡湖配上东方之门灯光秀亦可)。与之配套的,非遗工艺、古玩、文创、卡通IP、美食、茶馆、咖啡馆、民宿、民博,星罗棋布散落两岸。传统文化品牌与产业引领、潮流文化相互交融,以鲜活生动、更符合年轻一代的方式,激发文化共鸣,推动文旅融合。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古城、环古城运河、金鸡湖等,“最江南”就是如此五彩缤纷、灿烂多姿。

说江南文化,大概历史上留下来最美的诗词莫过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二、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忆,其次忆吴宫……”。白居易三首词于开成二年(837)初夏所作,那时白居易年届六十五岁,从苏州返回洛阳十三年。白居易生在中原,拥有一颗江南的心。十几岁时远离亲人,独自在苏、杭一带游学,当时苏州牧是韦应物,杭州牧为房孺复,白居易很想与他们交往,但年纪尚小。

长庆二年(822)五十二岁时,他从在京的中书舍人外放为杭州刺史,当时西湖边有田千顷,可是春天多雨,秋天多旱,要么水灾要么旱灾,于是,在钱塘门外一带修筑湖堤,改善农田用水和生活用水,时人号为“白公堤”。三年后,宝历元年(825)他出任苏州刺史,一年多的任期内曾12次游历虎丘,虎丘可是誉满江南的春秋时代文化,从苏州首席城门阊门出发,就像散落在野地里的两颗珍珠,只有将他们串连起来,才能成为光芒四射的项链。于是凿河堆堤,全长3600米,挖出的泥土堆积起来当时也称“白公堤”,即今天的山塘街。山塘连着虎丘,故有“七里山塘到虎丘”的说法。有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白居易在杭州、苏州任内,最大功劳竟然都是与水相关,“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君不见今日杭州在西湖申遗成功之后,从白堤、苏堤、杨公堤,到外围西溪湿地、良渚古城遗址等,坚持不懈地梳理,正一步步塑造世界文化名城的顶层设计,其抓手和有“根”有“魂”有“乡愁”、有创新有转化,脉路清楚,其高屋建瓴的眼光和成效令人刮目相看,值得我们虚心学习和借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勾画向世界展示现代化的最美窗口”,“提高苏州城市能级,苏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工程正面临千载难逢、前所未有的机遇。当然,本建议只是我们依据多年的工作经历,罗列了一个粗浅、很不成熟的构想,仅供参考和选择,即使可取之处也需论证细化而形成一个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才有可能实现,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设计和施工要着眼于“宏观大气”,着手于“微观精细”。在保持古城肌理和居民生活的合理规划内,梳理、彰显交通、停车和文化旅游服务等现代功能。文化赋能,产业振兴,未来可期,始于足下,争取将苏州环古城河提升工程作为一项“古城文化复兴的伟大工程”,载入史册,造福桑梓,造福后人。

(高福民 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徐刚毅 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