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28 12:16 作者: 来源:苏州地方志 访问量:
在苏州,一提起山塘,人们往往就会说,这条街很古老,曾经很繁华,特点是古桥多、寺庙祠堂多、牌坊多、会馆公所多。不错,自从唐苏州刺史白居易开挖山塘河、修筑七里山塘以来,这河、这塘便成为连接苏城最繁华的阊门地区与“吴中第一名胜”虎丘的水陆两道纽带。于是,历代骚人墨客或陆行或放舟,徜徉其间,吟诗作赋,留下了不少描写山塘景色的题咏诗文,清乾隆年间陆肇域、任兆麟所编《虎阜志》多有收录。致于山塘的民风民情,顾禄的《桐桥倚棹录》述之较详。今天,我们仔细翻阅这些先人留下的旧志,仿佛看到当年金阊门外,山塘涵波,万瓦鳞次,花晨月夕,画舸填塞,珠帘翠幔掩映于山光塔影之中,近山村落,小渚萦回,野田疏豁,与云岩之平远秀丽相映发。此情此景毫不逊色于六朝故都南京秦淮河上的风光。在漫长的岁月里,七里山塘上曾演绎过“唐伯虎点秋香”的浪漫,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痴情。每当春秋佳日来临,文人雅士常泛舟山塘,“知之也深,爱之也笃”,屡有购地建别业其间者,或为读书休闲,或为退隐山林,曾几何时,这里俨然成了仕宦和学子的集散地,渐渐地,这里便有了类似今天学校、图书馆功能的书院、社学以及私人藏书楼。
人们常说苏州人文荟萃,但高层次的人才(过去的状元、进士,今天的院士、高工等高科技人才)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有大量的基础教育作为其前提的。资料显示,山塘作为明清时期苏州“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却也是苏州的基础教育基地。今试就山塘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书院、社学以及私人藏书楼作点钩沉,供同人参考。
和靖书院,在虎丘云岩寺西,原系
正心书院,在斟酌桥西,明崇祯十六年(1643),吴县知县牛若麟建以祀先贤周、程诸子,后为学舍,称正修讲院。若麟去任后,百姓将它立为生祠。徐汧撰《去思碑》。巡抚马祜改名正心书院。归圣脉作记。顺治初,为陆孝廉坦卖卜处。坦,字履常,世居山塘里,好读书,举崇祯乡试,与杨廷枢、郑敷教、许元溥合称吴门四孝廉,俱以名义自持,为乡里清议所宗。乾隆年间书院已废。
清和书院,在虎丘二山门外左偏,亦名吴郡守祠,建于康熙六年(1667),祀苏州知府吴道煌。道煌,字瑶如,宛平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康熙二年(1663)知苏州府。他以宽厚仁政深得民心。时民困于赋,积逋累数百万,道煌悉停止,曰:“吾愿以一官缓民须臾死”,终因欠赋而被罢官。去后,民思之,遂立祠虎丘,宋德宜有记。徐崧《过清和书院吴园次郡侯》云:“风前帐卷扬轻罗,雨后窗开对绿波。最是重阳前二日,晚晴天气以清和。”
讲德书院,在绿水桥东,亦名韩中丞祠,祀巡抚都御史韩世琦,建于清初,乾隆十九年(1754)重建,吴伟业写了《讲德书院记》,说江南素来是赋税较重的地区,韩公在任巡抚期间,奏请免除了“十五年以前旧赋”,并“撤姑苏驻防之兵(满兵)还京师”,有“惠泽于兹土”,“吴民欢欣凫藻,拜首叩门者日累万人。公推让不居,曰:此乃朝廷如天之赐,抚臣何力之有?”为了报答韩公,苏州的父老乡亲商议给他设立专祠,创为讲院,让“黄发儿齿,循阶及序,相与论说敬君事上之礼”,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为国效力,以体现韩公归德于上,“仰答朝廷之盛心”。惜毁于咸丰十年(1860)战火。
道南书院,原在黄鹂坊桥,是明南京兵部尚书杨庄简公成的专祠,后移至虎丘二山门内二程夫子祠隔壁,祀
静宁书院,亦名慕公祠,在井亭弄,祀巡抚慕天颜。天颜,字鹤鸣,静宁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九年(1670)任江苏布政使,凡七上疏,要求“减浮粮,除荒坍,治淮黄,宽涸田,调守令,均田役,给囚粮”,居七年,擢巡抚,复以逋赋不征再请酌蠲,开浚白泖河,东南百姓受益焉。故为之建祠。
养正书堂,在白莲泾虎丘清节堂内,光绪三十三年正月改设私立养正初等小学堂。
查公书院,文《志》载:“在君子亭西偏,明河南布政使查应兆读书处,子懋光亦居之。” 应兆,字瑞征,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除工部主事,官至河南布政使。谢归,徜徉山水间,筑室虎丘西原,人称查公书院。《虎阜志》云:“今废。”
都官书院,文《志》载:“龚曾之读书处。” 《虎阜志》云:“今莫考。”
甫里书院,在虎丘山下塘,旧在长洲县治东,乾隆四十九年陆龟蒙裔孙肇域移建虎丘,咸丰十年毁,只剩头门。光绪十五年甪直镇绅士沈国琛等捐巨款在甪直鲁望祠畔重建书院。
普济社学,在普济桥西。明初苏州卫奏建,以教官军子弟。成化二年(1466)提学御史陈选修,兼育民间俊秀。隆庆元年(1567),知府蔡国熙、知县魏体明重修。
艺芸书舍,在山塘,道光年间汪士钟的藏书处。当时堂宇轩敞,树石萧森,堂中悬阮元隶书楹联:“种树似培佳弟子,拥书权拜小诸侯。”苏州藏书家,自康雍之间碧凤坊顾氏、赐书楼蒋氏后,嘉庆时以黄丕烈百宋一廛、周锡瓒香岩书屋、袁廷梼五砚斋、顾之逵小读书堆为最,后尽归士钟,可见艺芸书舍的藏书,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堪称苏州之最。我们今天还可以从汪士钟所编《宋元书目》中了解其所藏的善本书。可惜的是,咸丰庚申以前,汪氏藏书已开始散失,佳本往往被聊城杨以增所得,兵燹以后,遂荡然无存。
除此以外,山塘上有案可稽的历代文人读书处尚有:太仓王锡爵昆仲的读书处东岭草堂;编修汪钝翁的读书别业丘南小隐;词人戈载筑在星桥南的校词读画斋;朝议程秉义所筑在青山桥西的吟啸楼;都转蒋华的藏书楼万卷楼;顺庆太守皇甫录的近峰别业;行人姜垓的山塘小隐;大学士吴一鹏的玉涵堂;画家陈芑汀的白堤花隐;处士邢参在西原的读书处;太守任兆炯在斟酌桥畔的一榭园;御史程梓园的则学草堂等
许多年过去了,山塘也因种种原因不再繁华,历史的尘埃已湮没了这些名人的足迹,但是这山塘还是那条山塘,这里有着苏州的文化、苏州的人文,这古老的山塘上每座房子、每一座桥梁、每一个建筑物都是山塘历史的一部分,值得人们去研究。这里钩沉的书院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们曾经是苏州文人读书以及教育子弟的场所,如能深入研究,也许能对回答为什么苏州人文荟翠有所启迪,可能对今天的教育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原载《七里山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