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西南有一座胥门,亦称姑胥门,是苏州城通往太湖和吴王离宫姑苏台的必经之路。战国时,春
申
君黄歇测知太湖水位高过苏城,为免遭泛滥之灾,就把胥门封闭,从此以后胥门就没有了水门。到了唐代,陆门也废,百姓杂居遗堞之上。北宋绍兴年间,郡守王㬇在盘门里河西城下建体势宏丽的姑苏馆,并于古胥门城楼上建姑苏台,堪称吴中伟观。元至元十六年(1279)元兵南下,平定江南,苏城城墙悉遭平毁,胥门亦未幸免。至元二十九年,因治安关系修复城墙,在开濠时于姑苏驿故址得“胥门”石刻,于是重辟胥门。至正十七年(1357),张士诚据苏,于阊、胥、盘、葑、娄、齐六城门加筑瓮城,加强城防。
胥门在元朝与其他五门一样都有吊桥,明嘉靖年间,严嵩看见胥关吊桥的紫石很是古朴,便派人将它拆下,运到其家乡江西袁州城建成万年桥。此后,苏城六门惟独胥门无桥,风
水
先生乘机附会说,苏州城西岝崿山(即今狮子山)与胥门相对,山形如狮,不宜建桥引其狰狞之势入城。因此,在将近200年的历史中,胥门始终无桥,即使偶而有人提议建桥,亦往往因种种原因作罢。嘉靖年间有人首先“违众建桥”,此时,适遭倭寇之乱,苏城士民便怪罪建桥,自发将其拆除。康熙二十八年(1689)吴江沈在宽倡议募款建桥以利往来,得到了一些商民的支持。可是,刚打好桥桩,胥门外南濠街上就发生火灾,数千家商肆的货物化为灰烬,以后几天又接连几次火灾,这时,风
水
先生借题发挥,专文呈送官府,称胥门城濠阔30余丈,要造桥必然极高,方可通运船只,且城中仓库、监狱都在西南,如专在此建一高桥,站在桥上即可窥视城内虚实。“非设险固圉之意”。诸力主建桥者闻讯,率众上门毁其家,捕官出面重惩了闹事者。巡抚郑端为此还专门请吴县、长洲二县令汇议,最后议定不宜建桥,于是将原建桥材料移作修葺吴县学宫和瓜泾桥之用。直到乾隆五年(1740)由于苏州经济更趋繁荣,在此“往来问津者日以万数,待船以济则苦杂众,有风涛之虞”。于是知府汪德馨力排众议,在巡抚徐士林的支持下集资建桥,费时二年建成长32.5丈余,广2.4丈,高3.44丈的三拱石桥,取名万年桥,以喻永久,并在西堍建石牌坊,题额“三吴第一桥”。后经嘉庆二十五年、咸丰元年、同治元年三次大修,民国25年为利于车辆上下,在石级上铺设水泥道轨二条。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后,又将石级、道轨拆去,改为弹石斜坡,并同时拆除石牌坊及万年桥东西两侧的民房,建成新马路与原有的城外大马路(今阊胥路)相通,供日军车辆出入苏城之用。
1944
年
6
月
8
日上午
11
时
许,一辆满载煤的日军货车自西而东入城,致使万年桥坍塌,于是,胥门再次成为不便进出的城门。
1952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将万年桥改建为钢盘混凝土现浇连续梁桥,宽
6.8
米
,长
43
米
,仍为三孔,中孔跨度
14.5
米
,两侧桥孔跨度各
10
米
,随着经济的发展,万年桥逐渐成为苏州城西部的一个卡口。为此,1970年苏州市政府又在万年桥北侧城濠上新建一座长
94
米
,净跨
80
米
,宽
12.5
米
的五孔钢混T梁桥,取名红旗桥。1984年又加宽桥面一倍,改名姑胥桥,从根本上改轻了万年桥的车、人流压力,甚至取代了万年桥主导地位。如今,在环古城风貌带建设期间重新建造的三孔石拱桥万年桥仍然静静地倚偎在古胥门旁,默默地注视古城苏州的变化,注视着曾被风水先生援引为不祥之兆的狮子山成为苏州乐园,仿佛陷入了无限的沉思……
(原载《档案与建设》1999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