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鉴动态 > 工作动态

大咖论道苏州 | 志说江南·2020苏州圆桌会议分享(三)

时间: 2020-10-16 10:07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今天给大家分享此次会议中第三场主题演讲的重点内容。

 第三场主题演讲 

汪长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名誉主任

江南研究应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统一的文化观;坚持继承与扬弃、坚守与发扬相统一的历史观;坚持融合创新、扬己之长的发展观。防止研究的碎片化、经院式、自恋化、排他性以及各自为战、夜郎自大的倾向,形成江南文化研究的大联盟、大联合。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应当是用心发现、发掘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文化的精髓,重在发现、发掘世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为当代江南文化的最新成果赋于新的创造,服务于正在建设的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

徐刚毅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

在农耕时代,农业收成的好坏,全都仰仗于水利事业,而在江南,依靠的就是太湖!从春秋战国、秦汉六朝、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明清,江南人在这里兴修水利,把“水乡泽国”的“低湿之地”,逐步改造为“膏腴兼倍”的“鱼米之乡”。五代吴越王钱镠兴筑海塘,垦殖土地,并开挖河网,奠定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塘浦圩田这种农田耕作方式。塘浦圩田又同时催生出了桑基鱼塘这一独特的蚕桑种植和养殖方法,即形成了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田这一生态循环的生产方式。随着农桑水平不断提高,乡镇丝绸纺织业日益发展,最终使江南和苏州成为天下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

历史上江南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特别吃苦耐劳。吴地人除了耕种稻麦,还要养殖畜禽湖鲜,还要种植许多经济作物,比如棉花、油菜、茶叶、蔬菜以及四时瓜果和水中八鲜等。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从事其它各种劳动,比如种桑养蚕、緙丝刺绣、植棉纺纱、织布染练、烧窑制砖、开山采石、建筑工匠、木作工匠、雕刻工艺、编结手艺等等。在这块土地上,数千年来,人们就是凭着吃苦耐劳,才创造出了天下闻名的锦绣江南。

叶正亭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我们把江南定义为一个区域,那么它的文化的根应该理解为是吴文化。吴文化是什么?所谓的吴文化可以理解为鱼文化,可以理解为水文化,江南文化、鱼米之乡,农耕文化内核是一条鱼,内核是一片水,江南的水是灵动的水,太湖的水是灵动的水,灵动的水孕育出一座一座灵动的城,灵动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灵动的江南人。

吴文化不是空对空,吴文化、江南文化在苏州可以具象为四句话:声化成昆曲评弹、硬化成园林建筑、艺化成苏作苏工、软化成四季风俗。仅以苏作苏工来讲,这是苏州文化的具象,更锻造出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苏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惜木如金、责任担当。这就是江南文化、吴文化的精华。

今天的苏州人,苏州工匠没有在前人的肩膀上睡觉,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用今天笔去记录今天的时代,去记录今天的文化。

袁牧

苏州大学教授

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苏作时尚”历经400多年的流播,至今还历久弥坚。苏州工艺美术的精华是时尚,时尚的载体就是江南文化。“江南”这个词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她既是一个行政区划和经济地理的概念。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诠释“江南”的话就比较复杂,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行政区划使她有了不同的区域。而我们今天讨论的既不是行政区划概论的“江南”,也不是意象中的“江南”,而是文化江南。

文化江南千姿百态,每一个靓丽的表象都是她风情万种的文化品性。文化的分量并不是她所呈现出来的华丽外表,而是她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了。“文化江南”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还呈现在咿呀的昆曲、幽静的园林和精致的造物之上。而作为文化影响力的表征则是“苏意”。

柯继承

苏州市楹联研究会名誉主席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

探究江南文化,首先要辨明江南的概念。对于江南及江南文化,学术界总是时空有别,仁智互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江南,远观有气势,近看有气质,细读有故事,回味有悲喜。这四句中,“读”是最有效的,也最深刻,而我们从“江南”地区的各种方志中,最能读出故事来。

我们现在吴地文化的源头,也就是泰伯文化,泰伯文化是什么?谦让,但不是一味的退让,他是有底线的。因此,江南文化的精神本质特征可以用“刚柔相济”来诠释,极大地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与发展。

苏州的人与事非常努力,但是低调的努力;一直在进取,但是不张扬的进取,一边是沉着低调,一边是激情燃烧,这就是苏州文化,也就是江南文化的精神本质特征。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