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志馆 > 历代旧志介读

《黎里志》与《黎里续志》——古镇黎里的历史与人文渊薮

时间: 2016-02-25 01:33 来源: 苏州地方志 访问量:

黎里在吴江市之东南,距离松陵镇约 22公里 ,是柳亚子先生的故乡,柳亚子故居就位于古镇中心街上。

黎里古镇所在区域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相传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越之间著名的槜李之战就发生在古镇西南圩甘南村陆家荡一带,后来此处就成为吴越的分界线,直至今天陆家荡仍然是江浙的界湖。黎里现在还留存了两个很怪的地名御儿滉、鬼头潭,也与这段历史有关。“御儿”乃“御吴”的同音,这点在今天浙江嘉善田乐(与黎里隔水相望)一带的方言中可以得到证实,那里至今“儿”与“吴”、“鱼”同音。嘉靖《吴江县志》在“御儿滉”下注称“越伐吴,御于此”。鬼头潭乃因吴俘越兵,埋头颅于此而得名。

地方志是地方历史文化的基础和源泉,要了解黎里古镇的历史人文,嘉庆《黎里志》16卷是不可多得的宝库。该志设沿革、分星、界域、形胜、山水、里巷、桥梁、井泉、祠庙、官舍、汛地、学舍、表坊、古迹、风俗、物产、寺院、墓域、撰述、职官表、科第表、贡生表、荐辟表、议叙表、吏仕表、封赠、乡饮、人物、列女、寓贤、释道、杂录、艺文等33个类目。卷首有《黎里全镇图》,清晰地展示了嘉庆年间黎里镇的全貌。继之为黎川学舍图、玛瑙春游图、禊湖秋月图罗汉晓钟图、中立晚眺图、鸭栏帆影图、鹤渚渔歌图、江村夕照图、揽桥残雪图,每景一图,每图一诗。对应黎里镇全图的诗云:“梨花十里开,水乡半垂钓。渔父惯迷津,此间曾未到。”很具有水乡的诗情画意。

嘉庆《黎里志》是黎里乡贤徐达源的著作。徐达源(17671846),字岷江,又字无际,号山民,别号小峨山人。吴江黎里人。达源的族祖父徐电发,康熙时的翰林院检讨达源由太学候选布政司理问,后为翰林院额外待诏。博雅工诗文。诗宗杨万里,晚学黄庭坚。所交皆海内名士。性豪迈,喜宾客,特善洪亮吉,与妻吴琼仙双双拜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为师。晚年家道中落,居镇南之南溪草堂。著有《吴郡甫里人物考》6卷、《涧上草堂纪略》2卷、《禊湖诗拾》8卷、《紫藤花馆文钞》等。善画墨梅,简老疏古,得杨无咎法。间作山水小幅,亦脱略畦径。

《黎里志》作者徐达源及夫人吴琼仙夫妻双双拜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为师,因此在袁枚的诗文中经常会提及黎里的风土人情,其《随园诗话》中有一段文字,记载黎里昔日景象:“余过吴江黎里,爱其风俗醇美,家无司阍,以路无乞丐也。夜户不闭,以邻无盗贼也。行者不乘车、不着屐,以左右皆长廊也。士大夫互结婚姻,丝萝不断,家制小舟,荡摇自便,有古桃源风。”极力赞美黎里淳朴的民风。

《黎里志》中记载“黎里,宋时号村。建炎中,遭寇焚掠甚惨。至元始成聚落。”又说“(黎里)一名黎川,又号梨花里。旧传村南多梨花。”古镇“东西距三里半,周八里余。民居稠密,瓦屋鳞次,沿街有廊,不需雨具。镇之中曰中市,有上下两岸、东西南北四栅,上岸多士夫之家,崇尚学术,入夜诵读声不绝。镇之东曰东栅,每日黎明,乡人咸集,百货贸易,而米及油饼为尤多。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其繁阜喧盛为一镇之冠。”寥寥数笔,交代了黎里的来历,以及古镇街巷的面貌和特点。

徐达源在《自序》中说:“达源少时即喜人谈里中往事,间有所闻,辄笔于书。及长,阅新旧县志与黎里有关涉者,不满三数页,心窃陋之。庚申岁,达源自京师归,索居无俚,因录旧闻,博采掌故。自唐代迄国朝,千有余年,凡于吾里有一字相及,购同珍宝。寒暑既忘,眠食亦废。阅岁成书,十有六卷。断手于嘉庆八年。脱稿后,诸相知更相参订,各求其是。又二年,并醵赀付刊。”志中收录了陆游、徐有贞、王世贞、范允临、陈继儒、陈仁锡、吴宽、王鏊、祝允明、文征明、冯梦龙、赵宧光、韩菼、汤斌、徐乾学、王鸣盛、朱彝尊、沈德潜、赵翼等260多位历代文人对黎里各处景观的题咏和撰写的文章,昭示着这些文人雅士曾在黎里境内流连徜徉。

由于作者与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洪亮吉等文人过往甚密,故于洪亮吉等人在黎里活动的资料记载颇多。洪亮吉在《黎里志序》中也极力推重徐达源《黎里志》说:“余叹其搜采之博、用力之勤,以为黎里不可无是书,吴江、震泽二县亦不可无是书,推之而府志、通志亦不可无是书,以为之先导矣。”该志《杂录》中记有清初巡抚土国宝屠戮黎里事,为一般官修志书所不收。而且纠正了《吴江县志》将屠镇者记作“湖盗”之误,事情的前因后果,也写得很清楚,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一手材料,值得珍视。

黎里镇中心位置有条街叫浒泾弄,原以为是因为曾经有条叫浒泾的河而得名的,研读《黎里志》后,方知此意甚为望文生义。志书《杂录》中云:“康熙初,罗汉寺竹园中忽踞一虎,里人戒恐。有南栅胡大腹者,素有胆。只身往观,潜至竹林边,为虎所觉,陡起一爪,中大腹左腿。大腹负痛逃,腿遂废,故浒泾弄又名虎径云。”又云:“康熙六十一年四月,虎突至永安圩民家,众逐之,伤三人一毙,往来田间两昼夜,居民大恐,鸣之官。守备张光玉率兵下乡,虎已去,不知所之。”从这两则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康熙年间,江南一带尚有野生华南虎存在。

众所周知,华南虎为我国特产和世界濒危物种之一。《黎里志》中记载两次野虎的出现,说明,苏州的地理环境完全适合华南虎的生存。事实证明,此事不假。苏州动物园从1983年起引进1对华南虎进行移地保护研究。19971999年,接受并完成了苏州市科技局下达的“华南虎移地保护研究”科研项目,3年繁殖成活幼虎13头,创造了老虎保护史上两项世界纪录,为保护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的华南虎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苏州动物园搬七八头虎到石湖蠡岛华南虎培育基地,加大保护力度,进行半野化培育,基地总面积为57亩,其中陆地面积34亩。据悉,明年,将迁往上方山新基地,占地面积约83亩。届时,每只老虎的住所面积将由20余平方米扩大到 150平方米 ,户外活动场地由一个共用的 2000平方米 的“百草园”,发展为每只老虎拥有一个单独的山地“运动场”,面积约 1000平方米 。为进一步野化训练作准备……

 下面再说《黎里续志》。光绪年间蔡丙圻撰《黎里续志》时,距徐达源《黎里志》编成已90余年。作者蔡丙圻,字颂华,号南离。吴江人,监生。同治十三年(1874)候选县丞,后授分省候补知县。光绪十年(1884)征讨新疆回民起义。以转运功保留甘肃,授补用直隶肃州知州。晚年多疾,著书以终,有《黎里忠节录》2卷传世。

 关于续志遵循的原则,在《黎里续志》的《凡例》中称“已详前志者,今概不录。间有前志未载者,亦补纂之。”又云:“体例一遵前志,不敢有所损益也。如分星、形胜、山水、风俗,皆无可续,至祠庙、桥梁、寺院之兴废,人物之出处,与夫荒刹古冢、断碣残碑、故老传闻、缁流谈往,足可征信者,靡不搜罗,聊以备府县志之采择尔。”而且在光绪《吴江县续志》中记载黎里独略,且多遗漏讹谬,因此蔡丙圻考论掌故,网罗旧闻,积年而成《续志》16卷。门目设置参照《徐志》旧例,唯于卷首增忠义祠图、众善堂图、育婴堂图、禊湖书院图。省去黎川八景图,正文增《社仓》、《善堂》、《义渡》、《义庄》、《忠义》、《水利》、《纪兵》、《袭荫》等目。

《黎里续志》非常重视资料来源,其中有条《凡例》称:“采用诸书有全用原文者,则直注书名;有用其原文而别次第之,或加辨正者,则曰‘本’。或以所见增损之者,则曰‘参’。凡以求事之核且详而已,不敢攘善也。”因此此志所收材料翔实,可正县志之讹。《纪兵》详记太平军在苏州的活动情况,可补正史之阙。

方道济在《序》中是这样评价此志的:“阅是志,有十六卷,其文之考覈经史,举凡古今形势、疆域山川、前后废兴、因益损革,笔之綦详。苟入其乡,而知有隐君子在也。至忠孝节义,有关于一乡之风化者,美不胜书,文质彬彬,抑亦仁里俾览者有所奋兴焉。介眉有是志,其学可谓晚成矣。”评价堪称允当。

在首轮修志期间,黎里镇继续延续了为家乡、为后代留下人文资料的传统。1991年,新编《黎里镇志》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苏州首轮新编乡镇志的首批正式出版物,对于后续其他乡镇的修志具有示范意义。

如今周庄、同里、甪直、木渎、沙溪、千灯等水乡古镇都已经开发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的还是五A级旅游景区了,而黎里却依然保持着那份恬静,丁字形的三里半长街依然如故,特别是两街夹一河的的水乡古镇风貌没变,整条市河的石驳岸完好无损。沿河自东而西的跨河石桥有十几座之多:揽胜桥(在镇东雄丰村,亦名揽桥)、梅兰桥、青龙桥(古名际恩,俗呼相家桥)、迎祥桥(俗呼汝家桥)、道南桥(是桥西堍系水中筑起)、梯云桥(俗呼唐桥)、进登桥(俗呼夏家桥)、鼎新桥(古名通济,俗呼新桥)、登瀛桥(俗呼浒泾桥)、大陵桥(俗呼庙桥)、明月桥(一名民悦,俗呼杨家桥)、清风桥(在镇北,古名普宁,俗呼新丰桥)、望恩桥(原桥有二亭,故又名亭子桥)、秋禊桥等,古意盎然。下岸的长廊还断断续续地保留着那份古朴,市河里的水还可以作为一般的洗刷之用,99条颇有特色的弄堂没有被经济的大潮冲垮,周、陈、李、蒯、汝、陆、徐、蔡黎里八大家族的故事仍然在老人的口中传说。除了城隍庙、东圣堂等寺庙已被修复外,东岳庙尚有残存建筑,玛瑙庵、罗汉寺、八角亭都只保留了个名称。

挖掘和开发利用好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近来,嘉庆《黎里志》、光绪《黎里续志》已由吴江档案局组织专人点校出版,新编《黎里续志》也正在编修中。黎里古镇上既有古桥古庙古廊棚,更有旧志名人与弄堂,除了人所皆知的柳亚子,还有蒋介石的拜兄弟、曾为孙中山把过脉的名医金诵盘,著名国际大法官倪征噢(日字旁)等是黎里人,这些底蕴和特色,毫不逊色于浙江的西塘、乌镇,足以撑起一个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事业,开发和利用好这些文化旅游资源,对于提升吴江市的文化软实力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