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志馆 > 历代旧志介读

昆山宋元三志的历史人文价值

时间: 2016-05-20 01:34 来源: 苏州地方志 访问量:

 

昆山的历史,以巴城绰墩遗址、千灯少卿山遗址、张浦赵陵山遗址、周庄太史淀遗址为代表,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即距今6000年到4000年。如果以文字记载为标志,那只能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始置娄县算起,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依据是昆山第一部县志《玉峰志》,该志“沿革”记载:

昆山县,古娄县也。在《禹贡》为扬州之域,在周为吴。秦并天下,分郡三十六,始置会稽郡。汉因之,娄县隶焉。王莽改曰娄治。后汉、晋、宋、齐皆曰娄,属吴郡。《吴志》:张昭、陆逊皆封娄侯。今县东北三里有村曰娄县,盖古县治也。梁天监中,分娄县置信义县,属信义郡。大同初,郡废,复分信义置昆山。今县西二十里有村曰真义,岂亦古县治所寓,后讹信为真耶?隋平陈,省吴州七县,昆山预焉。开皇十八年,复置。唐、五代至皇朝,皆因之。县有山曰昆山,陆机宅于山之阴。县本因山得名,今山乃在华亭,而陆氏后又居嘉禾。按唐天宝间,始立华亭县,本昆山县地。(《舆地记》)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割嘉兴、海盐、昆山三县地为华亭县。(《元和郡国志》)由是,昆山有县之名,而山实在华亭。今隶境者,乃马鞍山也。故自娄县而分信义,自信义而分昆山,又自昆山而分华亭,至今犹号壮县。

 

这段文字清楚地交代了昆山前身娄县的置县时间为“秦并天下,分郡三十六”之时,即公元前221年。也告知我们“梁天监中,分娄县置信义县”、“大同初,郡废,复分信义置昆山”、“县有山曰昆山”、“县本因山得名,今山乃在华亭”等信息,明确指出“今隶境者,乃马鞍山也”,并非昆山。

这些信息可以澄清当今人们的某些模糊认识,包括昆山的得名,即来历:今天昆山境内在周朝属于吴国(诸侯国)范畴,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设立娄县,隶属于会稽郡管辖。之后,从会稽郡中分出吴郡,娄县隶属吴郡管辖。到梁天监年间,从娄县分出信义县,隶属信义郡。大同初年(按:实际是大同二年,即536年),撤掉信义郡,将它一分为二:信义县、昆山县,隶属吴郡。以今天苏州市所辖各行政区划而言,“昆山”这个行政建制是历史最悠久的(原来最早始建于公元前221年的吴县,已随“撤市建区”于2001年消亡)。昆山的得名是因为当时境内有一座叫昆山的山,可以说是“因山而名”。可是到了唐天宝年间,因吴郡太守赵居贞上奏,“割嘉兴、海盐、昆山三县地为华亭县”,而这座叫昆山的山正好在划割之列,即成为华亭县境内的一座山了。后人将昆山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山马鞍山当作是昆山,那是个极大的误会。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项公泽修《玉峰志》3卷,主纂凌万顷,边实协纂,文字量尽管只有3万多字,可其信息量和史料价值不容小觑。

关于昆石的来历,《玉峰志》是这样记载的:“吾邑因山得名,玉出昆岗,盖所以比机、云也。今山隶华亭邑,所有山实名马鞍。近年以来得石,镵之,则莹洁之态俨与玉同,得非地因人胜,而马鞍山可以出玉耶?”又云:“巧石,出马鞍山后。石工探穴得巧者,斫取玲珑,植菖蒲、芭蕉置水中。好事者甚贵之。他处名之曰昆山石,亦争来售。然恐伤山脉,凿者有禁止, 安陈 先生立碑在县厅。今间亦私取而得,益可奇,名益重。”

宋代流传至今的方志全国仅有30多种,而昆山就有两种,《玉峰志》是昆山第一部县志;另一部昆山宋志是咸淳八年(1272),谢公应修、边实纂《玉峰续志》1卷。这是一部前志的续志。不断续修是地方志领域不成文的“行规”,可是正、续同时并存传世的宋代志书,却为数不多。他们为后人地方志书的续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样。

元代流传至今的方志全国也仅有11种,其中苏州有两种:常熟有1种《重修琴川志》;昆山有1种,即元至正元年(1341)杨譓编纂的《昆山郡志》6卷,这是昆山历史上唯一称作“郡志”的县志,无论是体例还是史料,其价值都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昆山历史上的进士,《玉峰志》记载端拱元年至淳祐七年128人,《玉峰续志》增补宝祐四年至咸淳元年共7人,《昆山郡志》则又补载“宗室覃恩”3人、咸淳四年1人,合计139人。昆山宋元三部志书的“层累”,可以得出真实而客观的实际数据,这正是地方志书的价值所在。

特别要指出的是,今天能看到的早期所修的方志中,均没有设置“凡例”这一体例。即使是方志界公认为“善志”的范成大《吴郡志》也无“凡例”。惟独昆山《玉峰志》首创先例,设置“凡例五则”:

凡事旧在昆山,而今在嘉定者,以今不隶本邑,今皆不载。

凡碑记见存者,书其名,不载其文。不存者载其文。

凡事有《吴郡志》所载与今修不同者,以今日所闻见无异者修。

凡叙人物,有本邑人而今居他所;非本邑人而今寓居者,今皆载。

凡事有重见者,止载一处,余书见某门,更不重载。

 

修志订立凡例以明著书之宗旨和原则,直到明成化年间时才被方志界纳入修志体例,而昆山“创新”方志体例超前了200余年。因此,昆山的这一体例创新,对宋代方志体例定型具有里程碑式、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对后世方志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对于历史疑误,《昆山郡志》还专门设立“考辩”门,略具“考镜源流”之意,如:

今州迁治所,地名太仓。或曰春秋吴王之仓,或曰汉吴王濞之仓,或曰五代吴越王之仓。按:濞都广陵,不应太仓远在七百里之外。枚乘说濞所指太仓,乃在海陵,今泰州也。若曰钱氏之仓,不唯去其国都太远,且屡为淮南所陷,殆其边境不可储蓄,亦不宜曰太仓。据此,春秋吴王之仓,今又曰东仓,地居吴东,益可信矣。又按:《晋书·顾众传》:苏峻反,贼帅张健据吴城,众自海虞由娄县东仓与贼别帅交战,则东仓之名,其来亦甚远也。

                                           

上述这段文字告知我们:太仓曾是昆山州(元元贞元年至明洪武二年,即12951369年)的治所,这个地方是春秋时期“吴王之仓”,而非“汉吴王濞之仓,或曰五代吴越王之仓”,即史籍所称“东仓”。

文化需要传承,底蕴需要挖掘。所有这些志书都是昆山历史文化最令人信服的承载体,值得我们珍视。其中的史料价值,也值得我们花功夫挖掘和利用。资料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后人的利用过程中,而利用面的宽窄,取决于该载体的流传量,流传量的多少又直接与“化身千百”整理出版有关。因此,旧志整理的前景任重而道远!

按照《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十二五”规划》关于“开展旧志整理”的条文:“(要)精选历代省志、府志、州县志,组织专家点校出版,每个市不少于一部旧府志,县(市、区)不少于一部旧县(州)志。各市、县(市、区)择善整理、点校一批旧志和珍贵地方文献”这一精神要求,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想在先,干在前”,在全力推进二轮修志的同时,积极组织力量从事旧志整理工作。201011月,由南宋淳《玉峰志》、咸淳《玉峰续志》和元至正《昆山郡志》三部组成的集合体《昆山宋元三志》点校本8开线装 全一函三册)由广陵书社出版,这正是传承与利用地方文献的具体而微!

 



《宛委别藏》本作“本非邑人”。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