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云游苏州 | 春有约,花无误,岁岁探梅不相负

时间: 2020-02-25 02:46 来源: 苏州地情 访问量:

云游苏州

疫情尚未结束,相聚一起去赴春的约会还为时太早。然而春雨已至,春光和煦,一缕缕暖阳、一片片绿地呼唤着我们。为此,“苏州地情”开辟“云游苏州”,在这里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微信来了解苏州各处至美的景点,还有那一则则动人的故事。

香雪海 光福

今年早春不同往常,虽然梅花已经香雪如海,而我们却不能像往年那样毫无顾忌地摩肩接踵。那么不妨看看古人是如何寻梅的,跟着他们的履痕,作一次最雅事中最有神韵的浪漫云游。

梅花,因凌寒而开,自古以来被赋予了高洁的品格和坚韧的精神。“岁寒三友”、“四君子”等首位为梅,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梅信也为第一。明代中期以来,人们已不满足城中赏梅,生长在郊外湖光山色之间的梅树,倍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追捧。迟至清代,光福探梅已然成为民间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岁时风俗,文人更是一往情深,甚至不惜典衣买棹,一叶扁舟翩然而至。


朱砂梅

关于光福的形胜风物,徐傅在《光福志自序》里作了介绍:“光福僻处郡西,隶于吴治,蕞尔一隅,然湖山之秀、物产之饶、风俗之纯朴、人性之敦厚及乎琳宫佛刹、池馆台榭,冠绝吴中。……更有著名当世,阅千载而独擅者,梅也。”光福向有“山家十八熟”之说,起首就是著名的梅花,其次是石壁的桃花等。



▲齐白石笔下的梅花

光福广被植梅,相传始于南宋淳祐间休宁人查莘,他来此隐居后,在山坞植梅,当地人见了,纷纷效法,于是蔚然成观,恩泽一方。《光福志》卷四中说:“迨宋元之交,范村荒芜,而梅之名擅于光福。光福山中栽梅为业者,恒十之七。”就时间推论,也正好契合。可见光福之梅,由来已久。

遥想当年,无数个早春,光福诸山的各色梅花竞相绽放,漫山遍野灿若锦绣,那暗香,浮动于洞天福地,透露了春天的消息,引来无数为之朝思暮想的清客。一如明代唐寅《玄墓山纪游》诗所咏:“玄墓名山久注思,少携闲伴是春时。隔窗湖水坐不起,塞路梅花行转迟。”


▲墨梅图(明•唐寅)

文徵明也说:“吴玄墓山在郡西南,临太湖之上,西崦、铜坑,映带左右。玉梅万枝,与竹松杂植,冬春之交,花香树色,郁然秀茂,而断崖残雪,上下辉焕,波光渺㳽,一目万顷,洞庭诸山,宛在几格……”他认为其地僻远,居民鲜少,车马不通,虽有古刹名蓝,岁久颓落,高僧韵士,也日远日无。正因如此,在文人心中,这里的梅才格外清丽绝尘。

明末清初的徐枋,遵父命不仕清廷,寄情于山水。他对光福情有独钟,处处留下他的足迹,而对玄墓山赏梅一事,他在《题吴山名胜图》中写道:“吴之山惟玄墓最奇,翠壁面湖,又以梅花为香国,山溪水涯,无非梅者。今圣恩钜刹,金碧照耀,与湖山争胜,亦诸方罕俪也。”又将其列入邓尉十景之一。



▲红梅花图(清·吴昌硕)

梅花的品质,是徐枋这般明朝遗民所特别追求和热爱的,探梅、咏梅是他们从不厌倦的事。一个寒冷的冬夜,徐枋与友人共饮,话到悲凉处,有“一夜寒香万树梅”之叹。

梅树不止光福有,但人们为何对这里的梅如此着迷呢?明代爱梅之人姚希孟,在《梅花杂咏序》中谈了自己的观点,颇具说服力。他认为梅得山水而色扬,光福诸山乃太湖之雉堞,城里来此探梅,只需一叶小舟至灵岩山下,或纡迤从穹窿坞入,或直接从青芝山而来,皆盘折香林。转入邓尉,则梅花愈盛,波容水态愈媚。



▲探梅图(清•姜筠)

赏梅的佳妙处在于踏雪赏梅,那是别有一种情趣,另有一番神韵的,仿佛置身童话世界。“一夜吴阊雪,催人入洞庭。花先玄墓白,柳未太湖青。鼓棹乘春水,寻钟上翠屏。微微光福月,相与宿空冥。”(明末清初屈大均《冒雪同郭皋旭邓尉探梅》)试想,朵朵梅花迎着飞舞的雪花绽开笑靥,那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体验。朦胧月色下,梅和雪早已浑然天成,难分彼此。


雨中的梅花,楚楚动人,令人怜爱,更具清微淡远的意境。“梅树初花石涧流,满山香雪送行舟。三更萧瑟湖边雨,百尺高寒水上楼。”(明代王士禛有《雨夜宿圣恩寺还玄阁》)潺潺的流水,宜人的梅香,这样一个雨夜,怎不令诗人深深陶醉、诗情勃发呢?


▲雨中赏梅

不过,对光福梅花影响最大的要数清代两位皇帝。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清圣祖玄烨第一次驾幸圣恩寺,皇上问知客:梅花甚处好?知客回话:吾家山第一。于是,由知客引驾而去。时夕阳在山,花光掩映,皇上甚欢,逗留至酉刻方回寺中。第二日,御赐“松风水月”额等。有诗咏道:“邓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岂因耽胜赏,本是重时巡。野霭朝来散,山容雨后新。缤纷开万树,相对惬佳辰。”


▲香雪如海

七年后,江苏巡抚宋荦与一班幕僚冒雨访梅寻胜而来,极尽雅致。宋荦作七律诗《香雪海》记之,有“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之句。故而“香雪海”勒石,由此名扬四海。


▲宋荦题“香雪海”

就在“香雪海”石刻上方,有一座五角梅花亭,为“香山帮”传人姚承祖设计建造,其顶、柱、栏、窗、地面均为五瓣梅花状,亭顶一青铜鹤屹立,寓意“梅妻鹤子”,借用宋代隐士林逋故事。

半山腰的闻梅馆,始建年代不详,现在的建筑,是1940年由江苏省省长陈则民修建。在闻梅馆,既可以闻香观“雪海”,还能欣赏到清幽有致、造型奇特的各色老梅桩盆景。




▲玉蝶梅

清高宗弘历对于光福梅花更是青睐有加,自乾隆十六年(1751)到四十九年(1784)的三十三年里,六次驻跸圣恩寺,并且赏梅是必不可少的娱情节目,每次也必定诗兴大发,撰联赋诗题额无数。比如联:“春入湖山韶且秀;雪凝楼观净无埃。”至今,香雪海景区的山道上还立有一块清高宗诗碑。

光福的梅花,比起杭州超山、广东大庾岭罗浮山、武汉东湖梅岭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也是苏州岁时风俗的盛观。“花时,红葩绿萼,相间万重,孕馡糁霙,芗气蓊葧,攒枝布跗,玲珑璀璨,合匝缤纷,弥望不绝。二月中旬,郡人舣舟虎山桥,襆被遨游,舆者,骑者,屣而步者,提壶担榼者,相属于路。率取道费家湖、马家山、蟋蟀山、铜坑、石壁、弹山,而以石楼为投最。”(清代袁学澜在《吴郡岁华纪丽》卷二)。

游人乘船笃悠悠至虎山桥,然后或坐马车,或乘轿,或骑驴,或漫步,循着御道慢吞吞入山里,所到之处,满目皆梅,相间数十里,俨然置身于一个小香国中。


▲采梅寻梅图(清•费丹旭)

为此,文人不吝笔墨,袁学澜也不例外,《姑苏竹枝词》一咏再咏:“游船历遍十三桥,邓尉梅探二月朝。有客推敲驴背句,满山香雪入诗瓢。”“第一游春是探梅,虎山桥下酒船开。骑驴担榼寻香雪,尽向铜坑西碛来。”“骑驴担榼寻香雪”的画面,随处可见:石桥之上,崎岖山道,画中人戴笠骑驴而行,雪里探梅,驴背觅诗。探梅的过程,实在也是文人高士的享受过程与创作过程。


▲骑驴寻梅图(明•李士达)

光福探梅,清代顾禄在《清嘉录》卷二里提供了一条祖传的线路。首日由光福至三官堂前,费家河头抵涧里乌山头、铜坑,寻吟香阁遗址,过巉山头及草庵、惊鱼涧,登官山岭,取道董份墓至玄墓山,从蔡家场一直到柴庄岭、老虎洞、姚家河头宿。

第二天,从姚家河头经光福凤鸣冈,上峙崦岭、司徒庙,看清、奇、古、怪四大树,上香雪海,由倪家巷、铜井山下至潭东;上潭山,登石嵝,转天井村,上看红梅、绿萼之和丰庵,登六浮阁看太湖,至潭西访五侯公墓,过蟠螭山,上大石壁归查山;复由潭东上长岐岭,过钱家磡,一直仍上柴庄岭。归途泛舟,梅花历历在目。一旦走错路,往往不能看遍光福的梅花。




这条赏梅线路堪称经典,每当花时,红英绿萼,冰肌玉骨,香气袭人。游走在梅花的天地里,连绵不断的山坡上如雪覆盖,一望无际。这如梦似幻般的旅程,一定是刻骨铭心的。光福的梅花,且不说诸山的,即便是院落里或山道上的,因为有了山水作背景,也就妙不可言,足以让人流连忘返,比之香雪如海的繁盛,则另有一种清绝的况味。

光福的梅事儿还有很多很多,倘若你意犹未尽,就在清代亢树滋《邓尉探梅诗序》中,继续心驰神往的春游。

“穿花丛,叩山房,登佛阁,徘徊瞻眺,以荡涤其烦襟,消融其尘虑,信可乐也。其地幽僻清旷,梅花万树,连村蔽谷,映带于桑畦萝径、竹篱茅舍之间,弥望一白,玉映缤纷,芗气蓊葧,十数里不断,而又具区临其前,米堆、柴庄、铜井、石壁旋绕其左右,遥望洞庭诸山,烟鬟雾鬓,若隐若现于沧波杳霭中”……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