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喧嚣中的小美好,细数苏州的那些“海派”建筑......

时间: 2020-11-05 09:03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common/preview_resource.action?id=a3ec14b3902c4ad989748442ad0380b2&type=jpg&jcrVer=1.0

清末民初,在上海“海派”建筑风格影响下,苏州产生了里弄式公寓住宅,这种融入了西方建筑风格的“海派”住宅,民间俗称“洋房”“洋楼”,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为盛。今天我们就来细数,苏州的那些“海派”建筑。

承德里

位于观前街西端的承德里,建成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于海式里弄石库门住宅,当年系用于出租的高级公寓。2014年,承德里由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升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承德里仍为多户居民居住的里弄住宅小区。



图片来源:引力播

承德里俗称“叶宅承德里”。里,里弄。叶振民字承铎,便为住宅取名“承德里”。承德里既是一处宅名,又是一处里弄名。该住宅群由上海建筑师按照沪上公寓里弄式样设计。其结构不采用立帖式构架,而采用砖混柱承重。木架屋面上,铺盖当时时髦的红色平瓦(俗称洋瓦)。外墙全用“九五”式红砖扁砌清水墙,水泥浆勾缝,坚固耐久。因为红色的外墙非常鲜艳夺目,故俗称“红房子”。

苏州房地产档案馆,保存着一份珍贵的《土地使用权登记申请书》,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一月十日。申请书中记载了有关承德里的产权资料。当时其占地面积,为“玖亩叁分陆厘”。



图片来源:引力播

此外,还有两件发生在承德里的事情也值得一提。

其一: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苏州面粉业工人罢工,商议请愿之事的面粉业工人罢工办事处,就设在承德里。

其二:解放初,画家张继馨曾居住在承德里九幢潜心作画。文人墨客雅集于此,极一时之盛。

同德里

整治后的同德里一时成为苏州百姓争相探访的摄影取景地,而真正让同德里名声大噪的其实是一部叫《都挺好》的热播剧。随着这本电视剧的热播,剧中很多取景地也都被顶上了热搜,成为各方游客争相参观的打卡地,这其中就包括“海派”建筑的同德里……

同德里位于言桥西南,同益里之北,东口隔五卅路与草桥弄相望,西端南通同益里。同德里曾经的主人是旧上海三大亨之一、中国近代著名的“头子”——杜月笙。同德里也因这位旧主的关系,而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上世纪三十年代,杜月笙来苏州看投资项目,经人推荐找到了这个地方,虽然不过是一片废弃被填埋的鱼塘,但位置就在苏州古城的中心地带。于是杜老板拍板,出资建起了当时在上海滩非常潮流、时髦的石库门建筑出租,取“共沐德泽”之意,命名“同德里”。

2007年,同德里特色街巷综合整治被列为政府实事工程。整治以“修旧如旧”为原则,最大可能地突出原汁原味的古典街巷风貌。整治工程中,重砌了庄重典雅的石库门,统一恢复了古色古香的门券,雕上巴洛克风格卷涡状花纹的门楣,通过铲刮、勾勒、贴面、拉毛等方式,先后铲除了水泥混凝土覆盖的旧墙面,恢复勾勒出原有的清水砖和红砖墙体,并作了防水防漏防潮处理。

修理和新建了小青瓦屋面和仿古檐口;道路重铺了平整的旧石板路;里面窗户改为朱漆雕花木窗式样,防盗窗设在内部,美观的同时也达到了安全防盗的目的。新增了统一的铁艺空调外机架和铁艺雨棚,力争传统风格和现代元素的协调统一。

天气舒爽时,附近的人们常会在午间散步走到这里,阳光在僻静的巷子里穿行,恍惚时光就回到了上世纪的那个摩登年代。

同益里

同德里隔壁还有一条里弄叫同益里,位于五卅路北段西侧,与同德里平行,西端北通同德里,东端与五卅路相交,和同德里共同组成了苏州保存最为完整的石库门民国建筑群……

苏州的石库门建筑是近代上海大城崛起后向邻近江南地区反向辐射、影响下的结果。这种建筑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租界里的外国房产商为节省土地,在有限面积上容纳更多的人,并易于为国人所接受,就兼顾吸收了西方人联排房屋和江南民居的建筑形式,修建了石库门这样一种新型住宅。

同益里和同德里都属于比较新式的石库门建筑,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石灰勾缝,而不像老式石库门那样用白色石灰粉刷。也不再用石料做门框,而改用清水砖砌,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虽然各项设施条件在当时也确属精良,有先进的自来水设施及排水系统,但也像其他所有民国建筑那样,炎热夏季很凉快,到了冬天会感觉很冷,需要使用暖气。

1949年,同益里与同德里一并被收为国有,起初曾经作为金城银行的职工宿舍,1950年代后期起,改为苏州专署机关干部居住区。再后来逐渐散为民居。2007年,同益里和同德里一并被纳入特色街巷综合整治的政府实事工程。整治后的同益里既保留了原有的特色风貌,又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成为苏州城又一处动人别致的风景。

信孚里

苏州最具代表性的民国建筑群有五卅路北端的同德里、同益里,而五卅路中段与十梓街交汇的地方有一排民国建筑——信孚里。信孚里整片区域占地1134亩,建筑总面积4712平方米。《金阊区志》里是这样记载信孚里的:“十梓五卅交口,主弄南出十梓,三条横弄西通五卅路,自沦陷时即砌堵不通”。它与同德里和同益里共同组成了五卅路上一道独特的历史风景线。

信孚里是清代巡抚中军衙门的旧址,辛亥革命后,改作江苏水警第三区分部。不久,水警机构裁并,房地产为信孚银行购得,于是在1933年翻建为海式石库门里弄房屋,并定名信孚里。

相传,当年宋美龄还曾想买下信孚里办公司,足以证明信孚里当时的风光。信孚里住宅建筑布列整齐,结构坚固,使用功能齐全,是苏州保存较好的一处30年代里弄式公共住宅群。200210月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信孚里虽已“上了年纪”,但仍然旧中有序。清水砖墙,石库门面,显得庄重简洁。和五卅路北的两处民国建筑群相比,信孚里更多了点“神秘”,沿马路的石库门都被封了起来,只在一角留了一扇小门,门外是喧嚣的街道,门内是居民们的一方天地。

信孚里,依然平和地坐落在五卅路尽头。如果只是路过,你会发现从外面看围墙好高,瞧不见里面人生活的样子。偶尔小门开着,就能发现深处的美好。在闹市中有这么一块清净地,住在里面的人一定很幸福吧。

文中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引力播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