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炎武故居品楹联,叹“唯有梅花香如故,每从履迹忆先生”

时间: 2021-03-08 09:34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顾炎武故居位于昆山市千灯镇,是为了纪念明末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而重建的一处江南宅园。



新修宅院占地六十余亩,建筑面积五千多平方米。园内粉墙黛瓦、曲水环绕、花木扶疏、厅堂簇新,是游人观光游览的好去处。特别是那一幅幅张挂于各处的名家对联更是为这处积淀深厚的宅园增色不少。



春酒绿时留客饮

夜灯红处课儿书



这副楹联张挂于园内的白石楼。顾炎武出生于江南世家大族,幼年时,其祖父就以关心国家大事、体察百姓疾苦对他进行教诲。而他的嗣母更是以身作则教导他。“初太安人王氏之守节也,养先生于襁保中。太安人最孝,尝断指以疗君姑之疾。”(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所以顾炎武从小就胸怀大志、不慕浮华“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亦甚厌裙屐浮华之习。

平日里母亲待人接物上的行为举止深深印刻在少年顾炎武的心中,而母亲在民族大义上的气节更深深影响着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乙酉(公元1645年)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果有大故,我则死之。’……而太安人遂不食卒,遗言后人莫事二姓。”母亲的离世更坚定了顾炎武毕生奋斗的信念。如他在《悼亡》诗中就斩钉截铁般的宣誓道“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而这副对联则更多的描绘了当年顾氏母子朝夕相伴的那段美好岁月。遥想当年顾家门庭珠履三千,时贤名士,尽萃于此,少年顾炎武耳濡目染,自然胸襟、眼界不同凡响。而每日晨夕篝灯勤读的功夫也奠定了他一生深厚的学养与学识。上联写的就是王氏太夫人对待朋友宾客的豪爽与豁达,下联则是太夫人苦心孤诣培养他的艰辛与温馨。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副对联位于顾宅正厅两楹之上,蓝底白字。此联虽出自清代著名经学家孙星衍之手,但张挂于此也毫无违和感。

上联语本晋代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佳日”指美好的时日。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花红柳绿;金秋九月,天朗气清,兰芳桂馥,都是出游的好时节。顾炎武诗作中就不乏春秋游赏的词句,如“即今三月莺花满,长作江南梦里人。”(《塞下曲》)“与君同是避秦人,不醉春光良可惜。”(《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松阴旧翠常浮院,菊蕊初黄欲照畦。”(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下联的“风雨”,既可以指自然界的刮风下雨,也可指人世间的险恶与危急的处境。而当一个人面对凄风苦雨、身处人生低谷时,孤独、悲凉、无奈会莫名袭来,这时故友风雨无阻,不邀自至,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因为越是难,才越见真情。顾炎武后半生之所以能够远离故土,北游诸省“往来曲折二三万里”,耿耿不息者,就是因为身边有着一大批铮铮铁骨志同道合的忠臣义士。如归庄“惟存孤竹心,庶比黔娄躅。”(《哭归高士·其二》),屈大钧“何期绝塞千山外,幸有清樽十日留。”(《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傅山“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槎。”(《又酬傅处士次韵》)。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这副楹联张挂于故居轿厅迎面抱柱上。作者为乾隆四十四年状元,吴县石韫玉。用石状元这副对联来评价顾炎武治学成就与精神可谓恰如其分。顾炎武一生错综百家、学问深广、举凡音韵训诂、金石考古、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水利河漕、兵农田赋、经济贸易等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且能将各门学问融会贯通,呈现出宏大的学术气象。

其著作则更是博衍宏富、堪以等身,学界所熟知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书皆是可悬之日月的不刊之作。所以他的弟子潘耒感慨地称“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凡制度典礼有不能明者,必质诸先生。坠文轶事有不知者,必徵诸先生。……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也。”近代梁启超更盛赞顾炎武先生“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论清学之开山,舍亭林而无第二人。”



联语中“文章老”“学问深”就是指顾炎武的煌煌巨著及其深厚的学问功底。而学问越深者,则意气越平,其学识与修为已摆脱了浮躁与浮华,呈现出一派温润如玉,如沐春风的感觉。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