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韦应物对苏州的挚爱......

时间: 2021-03-22 10:59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中唐诗人韦应物,后世称其“韦苏州”,贞元年间曾做苏州刺史三年,勤政爱民,两袖清风,备受苏州人民爱戴,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他依然以其他形式活跃在人们中间。

时下网络有一句被大众追捧并流传甚广的话:“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就是源自这位中唐诗人,他写给外甥的一首《简卢陟》,最末一联即:“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韦应物出身“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韦氏,祖上贵宦辈出,他的曾祖父韦待价,做过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父亲在当时也颇具声望,韦应物妥妥地是唐代“贾宝玉”,十五岁时入宫做了唐玄宗的近侍。青春少年郎,做了天子的贴身侍卫,在近处亲眼目睹见证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炙热,五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又亲眼目睹了这场爱情的幻灭。

此后生活颠沛流离,贫困交加,大起大落的世态炎凉,刺激了韦应物,纨绔子弟幡然觉醒,开始发奋读书,此时身边的良伴,是爱妻元苹,虽世家贵女,甘愿陪他尝尽人间疾苦,也是他奋起读书的精神支柱。


安史之乱概述图


韦应物二十七岁时入朝为仕,此后做了二十五年的宦游人,以一颗山水田园心,在出世入世之间沉浮,为官十分关注民生疾苦。公元788年受命来苏州做刺史时,已经52岁了,爱妻元苹也已经过世多年,韦应物心常挂念,始终没有再娶。此时鳏夫已老,疾病在身,然而,“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此为韦应物写在苏州官舍的诗句,这是怎样一颗拳拳爱民之心,后世范仲淹也盛赞这两句是“仁者之言”。


《元苹墓志》


这样的情怀,在入选唐诗三百首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中也有体现: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唐】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行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注:

这是韦应物久病初愈,在苏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宴请诸位吴中(指苏州地区)文士所作,诗人一面自责病身拖累没有尽职为民,一面赞叹苏州人杰地灵,文士群英众多,好似汪洋。这样的风水宝地,也激发了诗人的诗情,他在苏州任职期间,扎根江南田园,写下不少诗篇,收录于《韦苏州集》,他的诗属于山水田园派风格,清雅高绝,澄淡精致,后人因此将其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



那么,千余年前的苏州风物,在韦诗人笔下是如何呈现的呢?看看这首《登重玄寺阁》


《登重玄寺阁》

【唐】韦应物

时暇陟云构,晨霁澄景光。

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合杳臻水陆,骈阗会四方。

俗繁节又暄,雨顺物亦康。

禽鱼各翔游,草木遍芬芳。

于兹省氓俗,一用劝麻桑。

诚知虎符忝,但恨归路长。


这个重玄寺就是如今重元寺,始建于公元503年梁武帝期间,寺名一直沿用重玄寺,直到清朝康熙玄烨即位,为避“玄”之讳,才改成重元寺,与寒山寺、灵岩寺是同一时代的苏州名寺。韦应物当年登上重玄寺,放眼望去,始觉吴郡之大,十里苍茫,湖海气势,山川秀丽,遍地芬芳,真是既壮阔又风调雨顺的鱼米之乡。


重元寺(重玄寺)


的确,彼时苏州时局安稳,粮食充沛,中原战乱期间未受影响,成了名士望族避难的首选之地,据《吴郡志》记载,此间苏州接纳了数万难民,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成为“江南唯一雄州”


这期间,有一位到苏州投靠亲戚避难的少年,与苏州刺史韦应物不期而遇,小小少年十四五岁,已颇具才气,韦应物不由得记起曾经十五岁的自己。此少年谈吐不凡,也十分仰慕前辈的才学,俩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相携一起游历苏州的如画山水,饮酒赋诗,相谈甚欢。多年以后,这位少年也成长为一名亲民好官,也来做了苏州刺史,他就是日后的文学泰斗白居易,这段深厚的忘年情谊,不知对少年白居易的人生是否产生过影响,不知他在写那首传世《长恨歌》的时候,是否参照了韦老伯当年做唐明皇贴身侍卫时的追忆?



可惜这些韦老伯已经看不到了。韦应物任苏州刺史三年任期届满后,这位简政爱民的好官,居然清贫到无川资回京,留在苏州租田亲耕,直到客死苏州永定寺。

我宁愿相信,他是热爱苏州这座城,才有意留下。他的一生,情真多舛,命运跌宕,但真的印证了现代人无限期许的一句话:“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后世苏州人将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苏州刺史并称“三贤”,予以纪念


这座城

时光漫过千秋

依然记得曾经的先贤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