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东海岛”“西海岛”,苏州城里哪来的“岛”?

时间: 2021-04-21 01:13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在苏州城里人民路接驾桥西、东中市东段北侧,有一条南起东中市,北接保健路的巷子,叫承天寺前。在承天寺前的东西两侧,还有保留至今的两个古怪的地名“东海岛”“西海岛”。东海岛位于承天寺前东侧,长300米,宽3米;西海岛南起承天寺前,北至西海岛五弄。为原西海岛南段。全长110米,宽3米。西海岛北段今称保健路,因为旧时曾在其中设保健所的缘故。

据《平江区志》记载,与东海岛相连相关的还有东海岛一弄、东海岛二弄、东海岛三弄,东海岛一弄西接东海岛三弄。与西海岛相连相关的还有西海岛一弄、西海岛二弄、西海岛三弄、西海岛四弄、西海岛五弄,西海岛一弄东接承天寺前,西海岛二弄东接西海岛(不含另一段116.4米长的路面在内),西海岛三弄东接西海岛,西海岛四弄东接保健路,西海岛五弄东起保健路。

海岛,现代汉语指被海水环绕的小片陆地。如今的承天寺前附近,不要说“海”了,就连河水都不容易看到。那么,何来的“岛”呢?

许云樵《姑胥》载:

◆ 元末张士诚宫室在承天寺里,原西海岛的一家纸作坊内。有3间屋子,地面为铜浇铁铸,非常坚实,相传是他的寝宫。



原来,在张士诚改建承天寺为王府的时候,还在寺庙的两旁建立东、西两个行宫,据说当时是三面环水,故取名“东海岛”“西海岛”。

当然,也不妨从方言的角度来理解,吴江黎里话中将东面和西面称为“东海”和“西海”,因此这两个“岛”与“海”无关,“海”与方位字连用,仍然表示方位。


如今承天寺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承天寺前”这个地名,似乎还能告诉后人,在这条巷子的后面,曾经有过那么一座称为承天寺的庙,依稀还残留着岁月的痕迹。这并不起眼的巷子后面,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座非常有名的寺庙即承天寺。

该寺原本叫重云寺的,因为笔误而名重玄寺,始建于梁代。唐代诗人韦应物曾经到过,并留下了诗作《登重玄寺阁》:


重玄寺


五代钱越王时又加缮葺,殿阁崇丽,前列怪石。寺中有五个别院,永安、净土禅院、宝幢、龙华、圆通教院,还有一座圣姑庙,亦叫灵姑庙。

到了宋初,曾改名承天寺,后来在宣和年间因禁用“天”字,而改称能仁寺。元代称承天能仁寺,据说因为寺前有两个土丘,又名双峨寺,当时寺内有一尊无量寿佛铜像。



元末,张士诚来到苏州,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王府,曾将此寺作为临时王府。《[民国]吴县志》寺观一云:“承天能仁禅寺,在皋桥东……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为王府。二十二年复为寺。寺有千佛阁,木上皆凿‘万岁阁’三字。注文引史册《隆平纪事》云:“先是,浙省灾,责有司籍所在木,官酬以价。寺中蓄大木,将以建阁。黠僧于木上凿‘万岁阁’三字,有司不敢取。及阁成,其字故。再张氏踞之,以僧元凿字名其阁,皆有先兆。”


《平吴录》


《隆平纪事》所说,似乎冥冥之中有天意在。其实是因为至正初年南楚、雪窗两大住持苦心经营后,寺庙规模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界,这一点可以从元黄溍撰《平江承天能仁寺记》中得到证实。草莽出身的张士诚,见到如此恢弘的建筑群,怎能不动心呢?据以为王府,理所宜然。

作了王府,菩萨当然得让道,故明代吴宽《平吴录》记载:至正十六年(1356)丙申二月,张士诚“以淮东大饥,谓惟吴中富庶,可以建国”,带领三千士兵,入娄、齐二门,“郡人杨椿力战而死”,镇将“脱寅畏贼,避匿于娄门十八营丛筱中,为乱兵所杀。当是时,吴中全盛,甲仗钱谷如山……士诚既入郡城,即承天寺为府,推其佛像,据坐大殿,复射三矢于栋上,乃改平江府为隆平府,立枢密院。”《姑苏志》将张士诚起义一事列入“平乱”类,也说说起他“毁承天寺佛像为王宫”之事,说明确有此事。

话说崇祯十一年冬天,苏州大旱,人们争相找水。一位名叫达始的僧人从承天寺的枯井井底挖得一物,冲洗干净才发现是一个铁函(即铁箱),打开多层包裹,发现里面是一本叫《心史》的书,外面写着“大宋铁函经”数字,内书“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世称《铁函心史》或《井中心史》。该书以诗以文记载北宋亡时杂事,被视为民族心灵历史的象征。

《心史》


作为明末遗民的顾炎武,似乎心有灵犀,深有同感,得知承天寺出土《心史》后,写下了一篇《井中心史歌》:

崇祯十一年冬,苏州府城中承天寺,以久旱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铁函经”,锢之再重,中有书一卷,名曰《心史》,称“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思肖号所南,宋之遗民,有闻于志乘者。其藏书之日,为德祐九年,宋已亡矣,而犹日夜望陈丞相、张少保统兵外来,以复土宇,至于痛哭流涕,而祷之天地、盟之大神,谓气化转移,必有一日。于是,郡中之人见者,无不稽首惊诧,而巡抚都院张公国维刻之以传,又为所南立祠堂,藏其函祠中,故作此歌以发挥其事。

正德《姑苏志》人物十五有传: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人。祖咸,卒于枝江主簿。父震,字叔起,淳祐道学君子,为安定、和靖二书院山长,有《菊山诗集》。景定壬戌卒于吴,葬长洲县甑山。”

不过苏州人对于张士诚似乎还留有念想……苏州有个方言词讲张,据说是因为明初官方禁止人们议论张士诚,一看到有人交头接耳,就生怕在讲(谈论)张(士诚)。那么,苏州人何以如此念念不忘张士诚,官府又是什么原因怕人讲张?

纵观张士诚割据苏州的12年时间,他先后实施过减少田赋,奖励蚕桑,兴修水利,疏浚白茆江等措施,使凋敝的农村重萌生机,较之元政府的苛政,苏州百姓已相当知足了。难怪在朱元璋所部大兵压境下,苏州城能坚守十个月,其中少不了全城百姓的支持。

苏州城的久攻不下,惹怒了朱元璋,破城后,大烧大杀,以致“死者枕藉,积骨如山”。为了防止张士诚的“臣民”不服统治,聚众谋反,疑心病很重的朱元璋就想出了把苏州百姓分散的办法,屡次将苏城富户迁至京师(南京)、凤阳、苏北等地,引发了著名的“洪武迁徙”。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必虎教授在其《明初苏州向苏北的移民及其影响》一文中也认为,洪武迁徙是朱元璋对苏州百姓采取了惩罚性的移民措施。

尽管如此,苏城百姓在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那天,还是执著地烧着九四香(俗称狗屎香),纪念这位姑苏王,此俗至今未绝……

苏州这些并不起眼的巷子后面

往往会有过不为人知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

很容易被人淡忘

可历史地名仍然承载着有用的信息

它会告诉后人曾经的过往

保护地名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与未来

每个地名都承载着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

寄托着我们的乡情与乡愁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