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南宋好多知名大咖都对苏州这座桥情有独钟(下)

时间: 2021-04-14 02:42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垂虹桥,素称“江南第一长桥”,位于吴江城区东门外,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坐落在吴淞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宽阔水面上,远远望去,“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其壮丽秀美,独步江南。

本文就来说一说辛弃疾、姜蘷、蒋捷、张炎这些南宋诗词大伽与垂虹桥的史实。


垂虹桥


辛弃疾与垂虹桥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


辛弃疾像


辛弃疾自隆兴二年(1164)冬或乾道元年(1165)春,江阴签判任满后,曾有一段流寓吴江的生活,给了他颇深的印象,因此为吴江留下了多首词作。对于吴江的第一名胜垂虹桥,当然也少不了挥笔填词。他填了一首《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全词为:



这首《水调歌头》,系王正之在吴江观雪后填词寄给辛弃疾,辛弃疾和了此词寄还。辛弃疾运用他豪放派词人的手法,通过千里玉鸾万斛琼粉垂虹千丈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气势浩然、壮丽无比的垂虹雪景图。词中的老子,系辛弃疾的自称,透过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这词句,可知他很是怀念早年寓居吴江的那一段岁月。


姜蘷吹箫过垂虹


姜夔(约1154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当时诗人词客交游。


姜蘷吹箫过垂虹

姜夔与苏州石湖的范成大是忘年交,范比姜要长近三十岁。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天,范成大请姜蘷到他家去。姜蘷冒雪前去,住了一段时间,范成大嘱他作乐曲。姜蘷便作了暗香、疏影二曲。姜夔的《暗香》写的是自己身世飘零之恨和伤离念远之情,《疏影》则披露了他对国家衰危的关切和感触。稍晚姜夔乘船往吴江而去。过垂虹桥时,正值大雪纷飞,遂赋诗曰:



图片

清乾隆《吴江县志》转刊《研北杂志》记姜夔过垂虹

蒋捷垂虹亭里抒隐痛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


蒋捷像


说起蒋捷,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会提起他的那首《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写这首词时,约为二十九岁,在南宋咸淳十年,即南宋灭亡前五年的1274年,他前往京城临安(杭州)参加殿试,船过吴江(吴淞江)时,两岸的景色引发他的愁绪:“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词的最后两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使蒋捷多了“樱桃进士”这个雅号。


《一剪梅•舟过吴江》词意图


蒋捷再为吴江填的《贺新郎·吴江》就作于宋亡以后漂泊东南时期的作品,词中主旨在于借垂虹桥上垂虹亭抒发自己在宋亡之后无处容身的隐痛。此词为:



张炎重过垂虹


张炎(1248—约1320),南宋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张炎像


翻阅词著,可看到张炎为吴江垂虹桥写了两首词,其中之一便是《声声慢·重过垂虹》,既是“重过”,那在填这首词之前,肯定已来过,至于初过之时填没填词还是填了已散佚,则不得而知了。声声慢之用韵有仄声,也有平声,张炎这首词用的是平韵,为:



注:上阕以吴淞江上的小船、江岸边的柳枝、白鸥、旷野、斜阳等动静景物,描绘了一幅清雅恬静的垂虹桥景图,这里“无花但觉风香”,“逸兴纵我清狂”,任词人放飞逸兴,然而,词人重又叹息,原来呈现在眼前的是“梦里黄粱”。下阕说自从三高祠不是旧日模样,背着诗囊,把着酒具,也“千古凄凉”。只有那“近日”的“烟波”,在“乐事尽逐”渔捕之忙;垂虹桥西边的洞庭湖山夜月,好似潇湘,但又不似潇湘。词的最后,词人叹道,归家不得,只能在这吴地水乡清游。

张炎在另一首词中也写到了垂虹桥,该词为: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