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苏州工匠 | “苏作精神”(第二篇)——“一寸缂丝一寸金”

时间: 2021-05-27 01:44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苏工苏作是苏州的文化宝藏,让文化精品成为文化消费的青睐品,苏州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设立了一座高水准的“苏作馆”,今天正式开馆了,让我们一同去先睹为快!


“苏作馆”坐落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场馆面积1200平米,馆内规划设计有苏宫区、大师精品区、大师衍生品区、苏工苏作演艺区、直播间等功能区。


首批展销作品涵盖苏绣、缂丝、玉雕、核雕、苏扇、明清家具、蟋蟀盆、鸟笼、仿古铜器等12个苏作门类,收录了36位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的200多件苏工苏作艺术精品。


(信息来源:看苏州、引力播、苏州新闻)


苏州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苏工苏作积淀着苏州丰厚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苏工苏作跨越千年、历久弥新。苏州的辉煌离不开众多巧夺天工的工匠们。他们一代又一代,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敬业的精神,将心血和智慧投入所从事的行业中,打造了“苏作”品牌,创造了人间天堂。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苏州缂丝......


《苏州缂丝》


缂丝,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宋代以后不断发展。靖康之变后,迁都临安,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后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一直流传至今。



“缂”者,“织纬也”,可见“缂”是织法的一种。然而因为“缂”字读作“kè”,很多人就理解为“刻丝”,以为是用刀刻出来的,其实不然,缂丝无须用刀,缂丝之美,就在于作品如同用刀在丝面上刻出图案似的,实乃一种形象的比喻。


▲缂织


缂丝的织法与众不同,“通经断纬”是它最大特点。纵向的经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横向的纬丝仅根据图案花纹跟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正因为“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形成了缂丝的第二个特点——正反花纹、色彩一致,如同苏绣中的双面绣。


▲打纬


“一寸缂丝一寸金”,形象地概括了缂丝之珍贵。织造时,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其耗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可想而知。即便一个熟练工人,一般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织得更少。200816日,一件“乾隆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在拍卖会上以7205万元的天价成交,这也使得很多人从此认识到绛丝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丝织品,丝织中的“爱马仕”。



缂丝的地位亦显贵。宋元以来,缂丝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从明万历年间到清朝的康乾时期,缂丝便成了皇权的象征,龙袍衮服、宫闱之内的日用品、官员等级象征的标志——官补,无不是用缂丝技艺制作,缂丝因此被称作“织中之圣”,这时期,皇帝的新衣已大都由苏州缂丝艺人进奉。



苏州重视缂丝传承,于1954年成立了“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研究组刺绣生产小组”(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邀请了两位缂丝老艺人沈金水、王茂仙进行缂丝制作。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商家大批量地向中国订购和服腰带和贵袈衣,苏州缂丝业因此再次迅猛发展。2006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9月,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缂丝《麻姑像》


王氏缂丝


苏州相城区无疑是缂丝之乡,著名的王氏缂丝就在相城。王氏缂丝的前三代传人都是清廷匠师。第一代传人王金停专做宫廷龙袍褂子等缂丝,第二代传人王新定曾为慈禧太后缂制八仙庆寿袍和霞帔,第三代传人王锦亭的作品《麻姑献寿图》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奖,第四代传人王茂仙参与创办苏州刺绣研究所缂丝小组,第五代传人王嘉良、第六代传人王建江则先后多次受故宫之邀,成功修复龙袍。



王金山



缂丝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王金山,也是相城人,他于1982年创新制作出双面三异(异色、异样、异织)缂丝《牡丹·山茶·蝴蝶》,突破了传统缂丝“纹色正反如一”的技法。作品正反两面三异:一面是牡丹,另一面是山茶花;一面是蝴蝶,一面是尾叶栩;印章异,一面是“缂丝”两个字,另一面是“王金山”三个字。


▲《牡丹·山茶·蝴蝶》


马惠娟


缂丝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马惠娟,2006年,她用一年时间复制了宋代缂丝传世作品——朱克柔的缂丝作品《莲塘乳鸭图》,丰富的层次需要200多种配色,光是一块太湖石的渐变,就用到了足足25种颜色。


▲《莲塘乳鸭图》


陆美英


2018年初,全长1760厘米、宽48厘米的缂丝《姑苏繁华图》由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陆美英带领18名技师历时6年完成,作品在传承中有创新。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书籍《苏州风物》 叶正亭 著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