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寒露 | 气引迎寒露,光收向晚霞

时间: 2021-10-08 03:41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一场秋雨一场寒”,在苏州的秋雨中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寒露与气候


秋季以立秋节气为界,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意味着已至暮秋,天气转寒。“白露身不露, 寒露脚不露”“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这是吴地人民对于天气变化最直观的反映,等到寒露,便要注重四肢保暖,防止“寒从脚起”了。“晴天寒露冬雪少,来年春季雨水多”“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渐涟涟”,这类的谚语给了我们天气相关的提示,虽不一定准确,但表明古代劳动人民早就注重气候观察,以便更好安排农事。



寒露与农谚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物候和农事生产之间规律的总结。吴地人民对寒露时节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有不少:“秋分割早稻,寒露割晚稻”“寒露开花不结子” “麦怕清明日日雨,稻怕寒露一夜霜” “寒露呒青稻,霜降一齐倒”……

苏州地处长江流域中下游,以种植水稻为主,分为早稻、中稻、晚稻等。早稻在六七月份已经收割了,中稻在9月份收割了,而寒露乍來,稻穗已黃,便可以开始收割晚稻了,等到霜降便要收割完毕。而收割的时候最怕一阵“寒露风”,就是秋季低温灾害,1994年出版的一轮《吴县志》中记载:平均5年一遇。一般以秋季第一次连续3天的日均气温小于20℃作为标准。第一次“寒露风”出现日期多年平均为929日,最早为915日,最迟为1021日。如1972年的“寒露风”使全县20万亩后季稻“翘穗”,空秕率达35%,减产5000万斤。



寒露与物产



寒露时节也是丰收的时节,《清嘉录》中记载:俗呼岩桂为木犀,有早晚二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時,必有数日炎热如溽暑,谓“木犀蒸”,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怜香。男女耆稚,极意纵游,兼旬始歇,号为木犀市。寒露前几天又热又湿的“桂花蒸”迎来的是丹桂飘香的喜悦,苏州一带曾有寒露时节逛桂花市的习俗活动,甚至形成“桂花节”,“七里山塘七里船,木犀香里沸歌弦”



除了闻香外,还有味觉的满足。苏州黄天荡畔为“南芡”的历史著名产地,“南荡鸡头”为此得名。芡实分早晚两个品种。早种熟性早,又名“红花芡",寒露即采毕;晚种迟710天,又名“白花芡”,产量较早种高,亩产25公斤左右。“寒露三朝采石榴”,石榴、柿子等也为应景的水果。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在选料上讲究时新,“小暑黄鳝白露鳗,秋分桂鱼寒露团(即九月里的雌蟹)”,螃蟹从寒露后也开始大量上市。



寒露与养生


寒露节气一过,我们要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注重养生。在饮食上应遵守“滋阴润肺,少辛增酸”的原则,多食甘、淡滋润食品如梨、柿子、芡实等,以适应寒露的气候特征。在起居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寒露不露脚”,两脚距离心脏是最远的,血液供应很少更应护脚。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健身,来抵御寒露时节低温的影响。




拟稿: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