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品位街巷 | 你可知“吴中第一藤”就在元和路……

时间: 2021-11-09 02:26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品位街巷

双塔街道位于姑苏古城东南角,是春秋时期吴国王宫“子城”所在地,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有“天堂里的书房”之称。

辖区纵横交错的一条条街巷,就是遗韵千年的历史文脉。徜徉在街巷里弄,听一篇前世今生的故事,忆一段诗一般的如歌岁月,无论你是苏州人亦或是远道而来的游人,都可以在娓娓道来中品味一段心路历程。“品位街巷”专辑中,我们选取了部分历史文化街巷,细致整理成集,将它们的“前世今声”悉心分享给市民朋友。

元和路

幽静、人情和生活

元和路位于苏州市城区中部,第一中学的南面。平行于民治路北,东起甫桥下塘,西至公园路。元和路全长335米,宽5米,是条幽静低调的巷子。

唐朝天通元年之后,苏州一直是由长洲、吴县共治,清雍正二年,长洲县一分为二,增设元和县。这样连同原来的吴县,苏州城由三个县共同治理。元和路就是因为清代元和县县署曾经设在这里而得名。

明代卢熊的《苏州府志》里,这条路标作十郎巷,直到民国的《吴县志》,仍然称十郎巷;而在《吴县图》中,则标注为“元和路”。

十郎巷之名,有个传说:元末,张士诚占据苏州,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城,张士诚守将未能退敌,就招募勇士。当时,有十个仓夫主动应募被封为将军。十仓夫冲出阊门,用铁头枪奋勇杀敌,威猛异常,徐达眼看局势不对,逐渐后退,准备撤兵。这时,有个守城将士不服十仓夫被封为将军,用箭射书给徐达,叫他不要退兵,并称十个仓夫只能出城,不能返城。

徐达得书后再战,十个仓夫大战一场,取得了胜利。天晚时回城,守城将士闭门不纳,十仓夫返身再战,因精疲力乏,退至沙潭盆内,死于疆场。十仓夫的事迹流传开来,苏城百姓听了非常感动,为纪念他们,就把他们住的那条小巷称之为“十郎巷”。

但后来王謇在《宋平江城坊考》中推翻了这个说法,原因是“十郎巷”名称在南宋普济编写的《五灯会元》中就已经出现,可见巷名的来历要早于元末明初。十仓夫为张士诚护城之事,显然是后人牵强附会了。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元和县署,咸丰十年被毁,同治十一年重建。辛亥革命后,县署由吴县救济院接管。1953年原元和县署全部房屋划归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

时至今日,市一中里的元和县署旧址仍保留着基本格局,庭院呈现出江南古建筑中独特的官衙后院风貌。院内有一株紫藤,是宋代古木。所以现在这个庭院多了一个浪漫诗意的名字——“紫藤苑

这株紫藤距今说来已有千年历史,这株阅尽千年的紫藤,虬曲盘旋、苍老刚劲,宛若蛟龙翻腾,干径达72.3厘米,是迄今为止苏州城里最古老、保护最完好的紫藤,有“吴中第一藤”的美誉。

千年紫藤每年四月期间开花,年年如是,紫藤吐艳之时,一串串硕大的花穗垂挂枝头,淡雅清丽、美若仙霞,从紫藤苑里飘出的馥郁香气,能弥漫大半个校园。

说起市一中的创办可追溯至清嘉庆十年,即1805年的正谊书院。1907年时名为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也叫“草桥中学"。它是苏州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学校,两百多年的历史积淀了“正谊明道”的校训。

校园里先后走出了叶圣陶、顾颉刚、胡绳、袁伟民、吴湖帆、陆文夫、范小青等文化名人和二十三位两院院士。如今“紫藤苑”还是学校的艺术教育中心,每逢四月,花海下举办“紫藤雅集”,以藤会友,文人唱酬,墨客挥毫,更有学子抚琴吟诵、飞燕轻舞。

来源:姑苏区双塔街道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