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春光万道话虎年

时间: 2022-02-07 09:54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中国传统的新年,是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即“春节”。传统节日既是一种文化载体,包含着人们的娱乐和休闲成分,又昭示着老百姓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各地习俗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苏州的春节习俗更是别具江南风味和特色。




广义的春节实际上包括农历新年前后的一段日子。年前主要习俗有掸檐尘、送灶、祭神祭祖、贴春联门神、吃年夜饭、守岁。年初一要放开门炮仗,吃年糕、圆子、春卷,相互拜年祝福,给孩子压岁钱。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吃节酒。旧时民间妇女会上寺庙烧香、争烧头香。年初一不讨帐、不借贷、不赊欠、不扫地、不刮锅、不动刀、不用针、不出灶膛灰、不吃淘汤饭、不点灯吃晚饭、不打水、不倒垃圾和水、不回绝求乞、不杀生、不坐门槛、不说不吉利的话。




50年代以后,春节习俗发生变化。传统的烧柴灶头日渐消失,为煤炉、煤气灶所替代,送灶之举已近绝迹;祭祖仪式还有保留,俗称“过节”,祭神已极少见。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响声,所以老百姓家家户户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90年代以后,老百姓生活日益富裕,开始到饭店吃年夜饭。如今,吃年夜饭的形式更是多样,有进饭店、有买半成品,更讲究的是请厨师到家里掌勺,亲朋好友济济一堂,边享受着美味佳肴、边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尽享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累累硕果。




农历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最隆重且丰盛的。年夜饭亦称团圆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外地工作的尽量赶回家去团聚,有的还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吃个热热闹闹的团圆饭。苏州人习惯在除夕或除夕前几天,备好酒菜香烛先行祭祖。

苏州人年夜饭中的糖年糕是一直稳居“C”位的。因为年糕谐音年高,寓意着年年有提高,岁岁有进步,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夜饭的餐桌上有几样小菜是必备的:一是要有形如元宝的蛋校,吃了能带来财运;二是一碗青菜,称“长庚菜”,以祈延年益寿;三是一碗黄豆芽,因形如如意,称“如意菜”,祈万事称心如意。张家港等地方的老百姓在年夜饭中会放少许黄豆,吃到的称“掘横财”。

旧时,苏州一些农村的村民在准备年夜饭时相当丰盛,吃后有剩余,盛入饭篮中,上面插些冬青枝,意为生活美满,万年长青。吃年夜饭时,有的人家还要放一盆炭火,称“旺盆”,意含兴旺。吃了年夜饭,人即长一岁。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当地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传说以前有个叫夕的年兽,很怕火光跟响声,所以古代老百姓就制造了鞭炮爆竹来驱赶夕,这就是除夕的由来,现在放鞭炮就是代表喜庆也是希望自己能有个好彩头。




放爆竹在民间还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尤其是跨年夜12点时,爆竹声更是震耳欲聋,响彻天宇。在农村过年,无论家里是否贫穷富贵,都要放上一两挂鞭炮来庆祝过年。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婚嫁、建房、开业等喜事庆典时,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近年来,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老百姓用电子爆竹替代了传统烟花爆竹。形式创新,寓意仍在。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朝,即春节。这一天,晨起开门放炮仗3个,象征高升三级。遇见熟人要作揖恭喜,孩童起床即向尊长拜年。早餐都吃年糕汤圆,寓意一年到头高高兴兴、团团圆圆。

这一天,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近年来,市领导、部门领导率队向工作在一线的干部群众拜年,称为“团拜”;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春节拜年时,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民间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走亲戚。二是礼节性的拜访。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四是串门式的拜访。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网络拜年、云拜年等。




正月初五有接路头神的习俗。老百姓在年初五一早,即以炮仗迎财神,祈求一年财运,苏州人谓之“接路头”。店肆商家尤其热衷于此。5070年代一度中断,8090年代此风又盛,且时间越来越早,年初五凌晨零点刚过,鞭炮声四起,其声势不亚于年初一。老百姓在这一天祈福新年新气象,大吉大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相传,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老百姓都认为接路头神,是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在年初四晚上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习成俗。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