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沈周诗画缀垂虹

时间: 2022-04-13 03:50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沈周诗画缀垂虹


沈周(14271509),明书画家、诗人,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擅山水,初得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指授,后取法董源、巨然,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晚年醉心吴镇。四十岁前多画小幅,后始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形成中锋为长,沉着浑厚的风貌。亦作细笔,于谨密中仍具浑成之势,人称“细沈”。兼工花卉、鸟兽,擅用重墨浅色,别有风韵;也画人物。名重当代。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书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挥洒淋漓,自写天趣。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沈周像


沈周所居苏州,与吴江近在咫尺。明成化元年(1465年),沈周经同乡、状元吴宽介绍与吴江盛泽的学者史鉴相识,后结为儿女亲家,因而,沈周对吴江情有独钟,此后,他常去盛泽和浙江,到松陵的次数颇多。因此,他写吴江的诗不少。翻阅吴江方志,见有《题东村精舍》、《薰杨梅》、《苎头饼》、《崔孝妇》、《赠别渊父》(渊父系明代吴江国学生崔澄之字)等。写到垂虹桥的有《过松陵感旧》:


松陵重弭棹,访旧与前殊。

白杜伤新鬼,青山识故吾。

鱼虾登晚市,菱芡入秋租。

寄兴长桥水,悠悠入太湖。


诗中的“长桥”,即垂虹桥,因三起三伏,长一千三百余尺,故亦名长桥。从诗的首句“松陵重弭棹”来看,沈周写此诗时已不是第一次到松陵来了,因此,拜访故旧也与前次有所不同的了。


沈周在写《太湖竹枝词》时也写到了垂虹桥:


吴江长桥如长虹,西来太湖桥下通。

我家落日水如镜,照见人影在波中。

该诗保持了竹枝词的特点,直白、通俗,但比喻生动,颇有诗情画意,将一幅垂虹桥长若垂虹、吴淞江水澄澈如镜的画卷呈现在读者眼前。


沈周直接写垂虹桥的诗也有。书法史论家葛鸿桢在翻译美国傅申先生所著《海外书迹研究》时,发现美国著名收藏家顾洛阜收藏有《垂虹别意图卷》,该图卷由唐寅作画,祝允明题“垂虹别意”引首,戴冠作序,苏州众才子作诗三十六首,沈周的《垂虹别意诗》列在首位,是为:


垂虹不是灞陵桥,送客能来路亦遥。

西望太湖山阁日,东连沧海地通潮。

酒波汩汩翻荷叶,别思茫茫在柳条。

更欲传杯迟判袂,月明倚柱唤吹箫。


诗中的“灞陵桥”,有两座,一座在甘肃渭源,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系大将军徐达西击元将李思齐时为渡渭河而建,初为平桥,传说徐达夜梦受汉武帝爱妃指点,乃以木笼装石为墩修成,桥上配以玉石栏杆,因有“渭水通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之语,徐达亲题桥名为灞陵桥,有“渭河第一桥”之称。另一座历史要悠久的多,在河南许昌城西,原名八里桥,跨清泥河,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别曹操挑袍之处。结合诗意看来,此处的灞陵桥系指后者。诗中的“吹箫”,指南宋著名诗人姜夔当年从石湖范成大处带了侍女小红乘船往吴江而来,过垂虹桥时,正值大雪纷飞,遂赋诗曰道:“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姜蘷“喜自度曲吹洞箫,小红辄歌而和之”


△垂虹桥(1959年摄)


沈周是诗人,更是画家,因此,他为垂虹桥作了多幅画。先来看《垂虹暮色》这一幅,系沈周《三吴集锦册》之一,纵31.8厘米,横61.8厘米,纸本,水墨画。


△《垂虹暮色》


由是可知,明中叶垂虹桥,名列三吴胜景之一。每叶俱有清嘉庆甲戌御题。嘉庆题《垂虹暮色》一开,诗云:


秋色清寥夕阳远,垂虹卧波游龙宛。

浮屠高峙茂林端,策杖延瞩天欲晚。

沧浪浩渺通太湖,遥峰一抹云外铺。

连延七十二涵洞,长桥据胜雄三吴。

片帆斜挂泛小艇,水禽几点冲烟凕。

螮蝀跨浪安鲸鲵,元气高接银汉迥。

按图右起,画坡岸、泊舟,丛树间掩映寺庙殿宇,后有浮屠矗立,即宁境华严讲寺。垂虹桥起伏而左,未尽。中有垂虹亭,亭有左右拱门,上覆歇山顶。亭后通一岛屿,上亦有一亭,亭为四坡顶。亭之左右各有弱柳一株。图左起,杂树一丛,渔舟闲泊。近处,有二三子泛舟湖上,桥后亦帆影数片,远山如黛,横于太湖之上。考清乾隆《吴江县志》,此图并非对景实写,可能书斋闲忆而成,如按此图视角,所见垂虹桥应由吴淞江而望太湖,而宁境华严讲寺居江南,应在画之左侧,而非右侧。


继来看《垂虹桥》这一幅。此图系沈周《两江名胜图》册页之一,纵42.2厘米,横23.8厘米,绢本,设色画。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册著录。所作时间不详。

△《垂虹桥》


按图右起,垂虹桥出,桥后屋宇相连,筑于坡岸水边,又有柳树数株,树后复一长坡,渔舟密集,桅杆丛立,坡后隐隐又有数屋。桥只写十三孔,中隆而左右平缓,有行人漫步桥上,一杖策回首与人交谈,一趋前应答,二童子随后,一抱琴,一持伞。桥中即垂虹亭。前有属屋一椽,歇山顶,后紧联垂虹亭,重檐歇山顶。亭红墙墨顶。桥左,坡上柳树成林,坡下有临湖小路,及石驳岸,石栏杆。后又有临水小屋数间,树梢露出殿宇、佛塔,即宁境华严讲寺。远山连亘于湖上。此图较为写实。同叶,有沈周自己和江文、文嘉、王穉登、王世贞共五人的题诗。“长虹引南北,横截太湖流。步月金鏊背,啸歌天地秋。沈周。”“修梁三千尺,蜿蜒亘晴虹。时吸碧湖水,衍漾清天中。江文。”“太湖三万顷,垂虹截其流。泊舟步桥上,明月当清秋。文嘉。”“湖水分南北,修梁亘其中。曾踏桥上月,金波卧白虹。穉登。”“载酒垂虹桥,鼓吹吹溟发。瞥见金波流,七十二残月。世贞。”


△《吴江图卷》


再来看《吴江图卷》。该图纵32厘米,横620厘米,纸本,水墨画。《明代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四大家书画集》(台湾)著录。所作时间不详。

此图著录图版未见款识,长卷右起为疏林远山,渐入山中,至中段,豁然开朗,是太湖一角,画垂虹桥,极简易,作平粱木构,中亦有垂虹亭,前后两间,行旅负担桥上,又有渔庄柳林,平岸凉亭,继而复入山间,溪流匆匆,竹林茅舍,山脚泊舟,板桥路转而无尽。此图完全写出沈周心目中吴江之印象,画家将太湖山水风光,与名胜垂虹桥熔铸一图,长篇巨制,极富诗意。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文中书画内容系汝悦来先生所撰)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