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巷短情长,巴城老街

时间: 2022-05-27 01:00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前段时间,天气迫不及待地热起来啦,气温直线上升十多度,千里秀丽的江南像是被电熨斗来回熨了两匝,空气里夹杂了热烘烘的味道。

在一个晴空万里的上午,我带着女儿,驱车前往位于阳澄湖东北角的昆山巴城镇。

出了园区,向东沿312国道直行了二十分钟,再折向昆山古城北路,一路向北,十几分钟后便进入了巴城镇地界。甫一上了一座中型公路桥,便能感受到一股宁静、悠然的气息,如远离尘嚣一般,一颗烦躁的心顿时清静了一些。

沿着镇里的景城南路向北驶行,这是一条约五百米长的双向两车道,彼时车流量不大,街道两边商铺林立,百货工艺、小吃特产、服饰古玩,林林总总,琳琅满目。不一会儿到了景城南路的尽头,一个丁字路口,只见一座牌坊矗立在眼前,坊牌上“巴城老街”四个拙朴典雅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时值晌午,得先解决“肚子问题”,我导航当地老店“合顺记”,搀着女儿的小手,“按图索骥”,向西北方走去。

走了不到二十米,看见路西正中间立有一块巨石,上镌四个描红大字:“昆曲小镇”,是著名音乐家田青所题。我心像是被电击了一下,恍然大悟,恨自己孤陋寡闻。原来,巴城镇除了有举世闻名的阳澄湖大闸蟹,还是昆曲之乡呀!我知道昆曲是“百剧之祖”,比国粹京剧还早诞生两百年,知道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辖下的巴城镇竟然是昆曲最本源的故乡!我不禁肃然起敬,内心增添了对巴城镇的好感。




这时,太阳就像瓢泼的大雨一样兜头浇下,热浪袭人。我拉着孩子紧走几步,上了一个带有遮阳功能的长廊,廊前朝南立着一面短墙,也有“昆曲小镇”四个字,描的是金色。在廊下站定,顿觉丝丝清凉。

那是一条开放式的南北走向的酱紫色木廊,采用苏州园林式的工艺,黛瓦飞檐,做工精巧。它长约一百五十米,左临十多米宽的景城北路,右接绿荫掩映、一汪碧水的小河塘;波澜微漾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牌坊、屋舍,水面上漂浮着水菱、荇菜、睡莲、芫草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儿来的水生植物,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再配以周遭的粉墙黛瓦,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像是开了中央空调一样的凉爽透气,恰似徜徉在不冷不热的四月春光里,慵懒而惬意;而左手边则似在火炉旁烘烤一样。

行走在廊下,细观其貌,它是颇具特色的昆曲文化长廊,我们就像走在水磨腔调里的昆曲世界。由南向北,依次陈列着昆曲创立四百余年来的巴城籍文化名人雕塑像,比如“百戏之祖”梁辰鱼、“昆山音乐才子”顾阿瑛等等,雕塑形神兼具,宛若真人临境。

再向北走,看见两面承重粉墙将一段长廊隔成三个空间,与众不同的是,这两面墙中间以昆曲剧目中的某两个著名场景中人物的动作形态为模板,别具一格地给镂空了,游客能自由穿行其中,又能给人以立体感,给人以无限遐想,好像隐约能听到水磨腔调的咿呀昆曲唱段。女儿调皮地在镂空墙之间钻过来钻过去,伸伸舌头,扮扮鬼脸。

此时,导航提示目的地到了。隔着马路,正对着长廊的就是“合顺记”。店里洁净、素雅,很容易让浮躁的心静下来。抬头望见半扇开着的窗户外的典雅风景:粉墙院落的一角树木葱茏,青瓦有致,庭院内硕大的芭蕉叶翠绿如滴;绿萝、爬山虎等植物贴在墙上,组合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

我走到收银台,点了优惠套餐:小馄饨,大肉粽,麦糕和清凉解渴的酸梅汤,各一份,价格非常亲民,做工精致,色香味俱佳。冥冥中感觉还缺点什么,我突然想起一位网友曾经调侃道:“来昆山,不食奥灶面,乃憾事也!”于是,我又点了一份爆鱼奥灶面。这下,足够我和女儿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饭罢,出了合顺记的门向左,不出百米便是一座石拱桥台阶,桥上建有轩亭台榭,想必桥的另一头便是老街的所在地了。

我搀着孩子的手,拾级而上。一幅纯净璞真的江南水乡画卷在眸子里徐徐展开。

站在桥的左侧,凭栏远眺,近处有古色古香的木屋、瓦瓴、旌旗、红灯笼;远处是一座平行的看上去已经有些年代的石桥、一人高的芦苇丛、烟波淼淼的河水、一艘缓缓向北驶去的装砂船,令人想起《诗经》里的“蒹葭苍苍”;脚下是碧绿的河水,女儿清晰地看到了有几尾小鱼儿在水里自由地游曳;河水在倚墙脚而生的绿植的映衬下,别有几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远的,近的,脚下的,拼成了“巴城水乡美景图”。

转过身来,见东边不远处矗立着一幢五六十米高的塔楼,而在不足百米的地方,也有一座平行而建的石拱桥,所不同的是,它没有“盖子”,像是少了一顶遮阳的帽子,兀自在烈日下承受酷热的锤炼。向北观望,映入眼帘的则是密密匝匝的旧式民居的屋顶,青灰瓦片一排排整齐地,像先码好了再摆列整齐似的,屋顶凸起的飞檐雕刻无声地道出了老街经历过的沧桑巨变。整个老街静悄悄的,这里的原住民早已迁移,散居在巴城镇的角角落落。

下得桥来,向左拐,便见一个刻有“巴城老街”的石牌立于小巷东口。小巷不宽,刚刚能容得下两个成年人并排走过,路面由青石板铺就,整饬而洁净,走在青石板上,时光像是在这里慢下了匆匆的脚步,繁忙都市里的浮躁的心也跟着放慢了跳动的节奏。灰青的外墙上布满了绿色的藤蔓枝叶,弯弯曲曲缠缠绕绕地延伸进墙内,倘若是在“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季节里,一定会有数朵粉的红的花儿探出墙头来吧。

在巷子第一户坐北朝南旧居的门匾上书“倪小舟竹刻艺术馆”,听当地人说,老街有几个博物馆很值得去逛逛,这个竹刻艺术馆便是其中之一。于是,我带着女儿走了进去,犹如进入了竹文化世界!可谓“一竹一世界,竹中有乾坤”,小小巴掌宽的竹片上竟然能被刻上文字、图画,银勾铁画、栩栩如生。看了倪小舟先生的简介,不禁被他深深折服,他如痴如醉地迷上竹刻艺术数十年,执迷不悔,深钻其中,不以外物所惑,不为名利所动,他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在今天奉行“网红”、“躺平”、“如丧”等俗流横行的时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多么希望能够涌出更多的“倪小舟”来!

接着,我带着女儿又参观了紧挨着的两个书画博物馆,我在水墨丹青的艺术气氛中切深感受到巴城的大雅气质,她不但有“俗”的阳澄湖大闸蟹美食,也有“雅”的一面。流韵千古的昆曲和翰墨流香的书画,真是“双绝”呀!

小巷也不长,全长不到两百米,不知不觉间,就到了西巷口,却是巷短情长,让人意犹未尽。




那里有一栋两层的雅致木制小楼,深色油漆刷的外观,极有年代感,它西临船来船往的河道,东承老街。它是一个颇具历史风味的老茶楼,据说当年是抗日战争期间情报联络地点,有着红色基因。

在夕照辉映的时候,我带着女儿告别了巴城老街,却在心底印上了江南老街的美好记忆,过一阵子我们会再来的!




古老而年轻的巴城老街,她有历史的钩沉,有情怀的沉淀,有文化的浸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受、细细品味!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