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冯梦龙笔下的苏州前尘往事

时间: 2022-06-24 03:46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冯梦龙笔下的

苏州前尘往事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号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明末文学家、戏曲作家,长洲人,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编辑,作品颇丰,其中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最为著名。与其兄梦桂(画家)、弟梦熊(诗人),被誉为明代“吴下三冯”。




冯梦龙编纂的“三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也是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由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其中也包含了苏州的商贸活动、苏州的市井百态、苏州的语言文学等。




崇祯《吴县志》载:“崇祯三年岁贡,冯梦龙字犹龙,治春秋历官寿宁知县。”这是苏州地方志资料中对冯梦龙最早的记载。乾隆《苏州府志》中,除了记载其为寿宁知县一职之外,还记述其“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尢工经学。所著《春秋指月》《衡库》二书为举业家正宗”。


《山歌》目录页及部分内容


苏州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冯梦龙在某日暮夜,乘一渔舟放歌而归,月黑星稀,误碰了节度推官的船,节度推官曰:“汝能即事作歌释汝。”舟人遂应声放歌,词意恰到好处,节推闻之大喜:“更壶酒劳而遣之。”令他大发感叹,决心收集整理吴歌。《苏州市志》载“宋元到明中野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辑录成《山歌》《桂枝儿》”。如《山歌》中收录了“姐在窗下绣鸳鸯,薄福样郎君摇船正出浜,姐看子郎君针搠子手,郎看娇娘船也横”等多首渔歌,这正是江南水乡苏州人民独特的文艺形式。《常熟市志》文化编记有“明代吴县人冯梦龙编的《山歌》10卷,其中记载了不少白茆山歌。”冯梦龙对当时常熟白茆山歌、吴江芦墟山歌等作了详细记载,成为了现在研究吴歌的重要材料。



苏州话在吴语中具有代表性。到明代,现代苏州话的基本面貌业已形成。

《吴音奇字》是一本专记苏州方言的字书,作者孙楼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举人,常熟人。他的书里保存了不少苏州方言词汇,同时又由此书结合冯梦龙辑录的山歌和小说,沈宠绥的《度曲须知》,其中所反映的明代苏州方言,已接近今日的苏州话。

这为现代人从中了解明代苏州方言的一鳞半爪提供了一个窗口,具有相当的价值。冯梦龙对苏州吴歌、吴语的载录作出了贡献。




冯梦龙的“三言”为话本小说,题材广泛,有不少作品面向市民百姓,描写市井之民的生活,记载反映了明代苏州社会世情百态万象,可以说是具象化了当时社会"千奇百怪事"。《警世通言》卷15记载“话说苏州府城内有个玄都观,乃是梁代所建。……一名为玄妙观。这观踞郡城之中,为姑苏之胜。基址宽敞,庙貌崇宏,上至三清,下至十殿,无所不备。各房黄冠道士,何止数百。内中有个北极真武殿,俗名祖师殿。”




玄妙观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西晋时期最大的道观。唐代称开元宫,北宋称天庆观,元代改今名,曾多次毁坏,多次修葺,现在是全国著名道观,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集市。书中所记的,说明玄妙观在明天启年间已有露天书场,观前地区在当时就属繁华地,至清代设摊者日多,遂演变成为古城中心一处热闹的集市,有小吃、日用杂品、文具玩具、对联字画、花鸟鱼虫的摊店以及医卜星相、江湖杂耍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由于玄妙观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使它成为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上海老城隍庙齐名而又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热闹场所。苏州人常说“白相玄妙观”,外地人到苏州也必至玄妙观一游,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冯梦龙笔下的苏州玄妙观生动有情,是不可多得的古代社会研究文本。随着时代的发展,玄妙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既具有苏州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信仰的色彩,又是城乡老百姓精神寄托和休闲娱乐的去所,这一基本性质和特点,至今未变。




冯梦龙当时生活的明代中晚期,社会特点已非常明显:封建社会开始慢慢走向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大量的成长,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壮大,商品经济已经露出它的生机和活力。而其所生活的苏州,又是当时明朝全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市民阶层最活跃的地方。这些在其文字中都得到了佐证。




《醒世恒言》中有描写当时盛泽丝织业养蚕人的文字:“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缫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莫忧入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可以看出当时盛泽丝绸业和贸易已成规模。




《醒世恒言》另一篇“话说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贾,所以江湖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这里所说的两山,指的就是太湖中的洞庭东山、洞庭西山。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地域商人集团,如徽州商人、山西商人、陕西商人、广东商人等等。当时东山商人亦是一个很重要的商人集团。当中国经济急剧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过程中,洞庭商人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前者。


清代徐杨《盛世滋生图》上的苏州沿运河街市


中国明清十大商帮中,大多是以一个省或一个府,最少是以一个县为区域范围,而在明万历年间才初步形成的“洞庭商帮”来自太湖中的两个小岛,其成立时间晚于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广东的潮商、福建的盐商。但能与实力雄厚的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商帮大佬相抗衡,他们的精明之处是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另辟商道。他们没有与晋商、徽商、潮商在盐业和典当经营上争夺市场,而是扬长避短,稳中求胜,利用当时苏州、松江地区得天独厚的条件贩运棉布、丝绸和粮食,同时又不断更新理念,开拓经营局面,向外部世界发展,所以,得到了“钻天洞庭”的美誉!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