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古镇古村系列——常熟市梅李镇

时间: 2023-01-18 02:14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梅李镇位于常熟市东北部,东靠上海,南濒苏州,西邻无锡,北依黄金水道长江,与南通市隔江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据《常昭合志》记载梅李镇开埠已有1100余年。1999年区划调整,梅李、赵市、珍门三镇合并为梅李镇,是常熟市东部的交通经济重镇,至2021年末全镇总面积80.84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3个社区,户籍人口80088人,外来人口4万人。




    梅李镇向以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多彩的人文、繁华的工商业而著称,近年来先后获评世界级“健康社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级生态镇、国家建设宜居小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经编名镇、中国绒类面料生产基地、中国孝爱文化之乡和孝爱文化传承基地等称号。







千年古韵,孝爱淳风


    梅李之地,形成于6000年前的江南高沙平原之中。20世纪70年代考古资料表明,距今4500年的梅李塘桥村北罗墩古文化遗址,其出土的灰砂陶甑、肩刀石等,证明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为环太湖流域一处良渚文化遗址。西汉吴王刘濞开凿的横贯梅李境域南北的盐铁塘,成为常熟最早的行政建置虞乡和南沙乡诞生的摇篮。宋绍兴年间所建的聚沙塔,是古镇梅李的地标和名片,2013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晋时,梅李分属海虞、南沙两县。隋时,属常熟县。唐时,梅李境域分属常熟县太平、升平、端委、敦行、开元、思政等乡。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天宝元年(908),吴越王钱镠遣将梅世忠、李开山驻军于此,以防江北南唐兵。乡人随即在此聚居,不久居民依军成市,后取两将之姓,名其地曰“梅李”。




    梅李是享誉全国的孝爱之乡。据《常昭合志》记载:“古俗所传二十四孝,吾邑竟居其三,又皆在梅李,奇矣!”这里所谓的“三孝”,是指在梅李广泛流传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黄香扇枕温衾、丁兰刻木事亲、孟宗哭竹生笋孝爱故事。有史料记载的梅李孝爱人物还有清乾隆年间的方焕先;咸丰年间的钱亮灿、温文毅、管宝、张润、邓开洲、邓裕明、周坤、吴长生等。




    进入21世纪,梅李镇围绕传承、弘扬“孝爱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孝爱活动,在全镇形成“孝爱、感恩、正义、正气”浓厚氛围。悠远的孝爱文化,得到不断的发扬和光大。20109月获“江苏省孝爱文化传承基地”称号,2011年获“中国孝爱文化传承基地”称号,20126月获“中国孝爱文化之乡”称号。弘扬孝爱,传承家风,凝聚大爱,梅李的孝爱文化积淀涓滴成流。梅李把“孝爱文化”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会入华夏文明的大交响乐中。




红色热土,人才辈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梅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的重要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常熟县委在梅李重建。在常熟地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以下简称“民抗”)于19388月在梅李塘桥周家宅基诞生。在中共江苏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民抗”以梅李一带为基地,开辟了敌后抗日游击区。1944年,苏常昆太武装工作队成立,梅李地区建立武工小组,恢复农村基层党组织。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清剿,迎来梅李的新生。1949427日,数百名武工队员分水陆两路,从梅李出发向常熟城区挺进。从此,这一天成为常熟解放的日子,永载史册。




    梅李自开埠以来,涌现了众多名人名土。宋代名士王伯广,善诗文,骈文尤脍炙人口;明代“天才少年”徐祯卿,虽在世仅33年,但其诗歌作品及诗学理论却卓绝超然,被列入“吴中四才子”和“弘治十才子”;为官刚正清廉、诗书画俱佳的刘珏,与名宦况钟齐名;清代盛元珍被誉为“南方夫子”。近现代,梅李更是人才济济,带头抗捐农民首领金得顺;当代“孟尝君”景大鸿;“常熟绣王”王守明;爱国志士沈鹏;乌铜嵌银丝工艺大师陆志刚;中国科幻小说先驱徐念慈;进步新闻工作者王永德;著名公共卫生、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专家徐苏恩;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和美术史论家温肇桐等。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在中国电工导电材料及其裸电线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崇祺;中国现代大气物理学杰出的学术带头人、中层大气物理和大气遥感的创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




    据史料统计,自宋至今,梅李共出了进士11名、举人14名,名人墨客更是不胜其数。他们或工诗文,或擅书画,或通音律,或精工艺,或从政,或从高科技,或从教育,他们或题咏祖国的壮丽山河,或赞美家乡的如画风光,或丹青妙手泼墨挥毫,于信手拈来之间留下的众多文化遗产,为国家科技事业和常熟文化宝库增光添彩。




经济强镇,生态宜居


    自元代开始,随着棉花种植的引入,梅李因其便利的水陆交通,渐渐成为常熟东乡地区棉花生产和加工的集散地,知名的“上布”生产地。因棉花为银白色,随即有了“银梅李”的美誉久而久之,梅李成为常熟东乡大镇,“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声名远播。

    进入21世纪,梅李镇大力开发蔬菜生产,提升水稻产业。境内1.8万亩高标准水稻示范区,成为中央财政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重点县项目。同时,经编产业更是梅李镇的特色产业。开创于90年代初的梅李经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集原料、织造、印染、后整理和终端产品于一体,以装饰面料、家纺面料、服装面料为主要产品的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经编名镇”“中国绒类产品生产基地”。




    除了产业发达,梅里的科技创新走在前列。梅李镇科技创业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省中小企业星级服务平台。“色香俱全”的服务业,更是梅李镇经济的重要组成。在服务业方面梅李镇是常熟“东乡蒸菜”之乡,“梅林酒家”2014年获评“中国蒸菜之乡研发基地”称号,其“一品锅”蒸菜因“汤清、气香、味鲜、形美”被誉为常熟“佛跳墙”。




    梅李,又是一个生态宜居的江南小镇。重视规划和编制规划是梅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特点。早在80年代,梅李镇就开始编制《梅李镇建设总体规划》,指导集镇建设。跨入21世纪,梅李镇按照“北部工业区、南部居住区、西部古镇区、东部新镇区”的规划格局,通过走科学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把美丽城镇建设与实际相结合,着力打造“人口集聚、产业集群、体制创新、环境友好、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型城镇。至2015年镇中心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古镇保护区”“核心商贸区”“生活住宅区”“疗养保健区”四大核心区为主要格局的生态、绿色、宜居环境。2015年,获住房城乡建设部“宜居小镇”称号。




    巍巍聚沙塔,悠悠盐铁塘。福地梅李,千年风韵。流金岁月里典藏着厚重的历史,风华绝代中洋溢着改革的气息。未来的梅李镇,必将更富魅力,更具特色,更加宜人!


拟稿: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