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古镇古村系列——吴江区平望镇

时间: 2024-01-17 09:08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平望镇位于吴江中部,东接黎里,南邻盛泽镇,西连横扇,北与松陵镇八坼相依。平望地处太湖平原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适中,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平望水网密布,其境内河道有大运河、太浦河、頔塘、澜溪塘、嘉兴塘、新运河、市河等;湖荡有莺脰湖、草荡、雪湖、唐家湖、大龙荡、张鸭荡、杨家荡等。农田灌溉、舟楫往来,人民生息都依诸水。

平望镇始建于西汉时期,这里是湖光水色,一望皆平的江南水乡,这里是辣中带甜,江南特有辣酱“平望辣酱”的产地,这里更是宜居宜业的幸福小镇。平望,拥有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灯谜传承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在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中列第97位。

因“驿”而生,因河而兴

吴越交织,古迹繁盛

平望之名始于西汉年间;时钱林为谏大夫,王莽专政,遂弃官隐居于平望乡陂门里。东晋初年,镇守江左的振威将军陆晔以讨伐华轶有功,封为平望亭侯。南朝宋前废帝将后母封为平望乡君。明陈克礼《莺湖八景志》载:“相传隋唐以来,此地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至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名也。”


自三国吴至唐,平望为嘉兴县属地。唐代时,平望建驿,兼水马二站,属湖州府乌程县。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苏州耆民请于刺史吴从众,割太湖洞庭三乡易乌程之平望。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鏐请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至此,平望始属吴江。北宋熙宁年间,平望已成镇的雏形。南宋建炎年间,平望设巡检司署,元、明、清三代均在此设巡检司(署)。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据平江路(苏州),筑城于平望下塘,周三里,东旱门,南北西三门水陆并通。属隆平府。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明大将常遇春伐张士诚破平望城,自此设平望镇。清雍正四年(1726年),吴江县分设吴江、震泽两县,平望以运河、烂溪为界,东属吴江,西属震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平望区。1953年,平望镇升为县属镇。1959年,平望镇并入平望公社,1965年,恢复县属镇建制。1985年,镇乡合并设立平望镇。200312月,平望镇、梅堰镇合并为平望镇。

平望镇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有安德桥、安民桥、龙南、袁家埭、唐家湖等文物胜迹。史料记载中的頔塘跃马、烂溪征帆、平波夜月等平望八景,有六景基本保持完好,史料记载中的张士诚抗元地、近现代名僧太虚法师出家地小九华寺、溪港(韭溪)村的东林桥、周家厅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或名人生活居住地历史建筑均保存基本完好。


平望因大运河而生,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自唐代以来逐步发展成镇。桥梁相应陆续建造。据清道光《平望志》,光绪《平望续志》载,镇区可查各种类型桥梁一共35座:跨大运河与頔塘交会处有安德桥;跨大运河有安民桥(北大桥)、通安桥;跨市河有长老桥、北木桥、开泰桥(新桥)、中木桥、太通桥等等,其中安德桥、安民桥两座古桥保存完好。

安德桥亦名平望桥,位于平望镇区东南,西通頔塘,东连古运河。唐朝大历年间始建,宋、明、清历代均有修缮重建。2007年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德桥为花岗石单孔拱桥,南北走向。全长49.8米,宽4.5米,矢高9.3米,跨度11.5米。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则安着靠背栏石,供过往行人小坐歇息,桥顶正中心面石上刻着佛教“轮回”图案。桥的北堍是城隍庙,庙的西侧原来设立着巡检司署,故署门前的那条街名为“司前街”。桥的南堍是小九华寺,该寺濒临莺脰湖,佛光虹影,黄墙绿波,交相辉映,晨钟暮鼓,橹声渔歌,时分时合,与安德桥一起组合成一幅寺桥互映的秀丽图景,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八方游客。南宋诗人杨万里曾作诗《过平望》,有“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的佳句,盛赞石桥雄伟。

安民桥位于吴江市平望镇北前街,跨古运河。俗称北渡桥、北大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僧人圆真始建。明、清两代均有修缮。2007年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民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6.7米,宽4.6米,矢高8米,跨度9米,其矢跨为江南水乡罕见的陡拱桥,利于船只通行。桥东、全桥除武康石间壁和青石金刚墙外,其余均由花岗石砌置。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正中心桥面石为一块颇大的长方形武康石,上面刻着图案,但已分辨不清。拱券采用纵横分节并列法砌置,券石上刻有信士捐银造桥、祈告家门昌盛、太平如意的图案。


除了许许多多的古桥外,平望唐家湖遗址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遗址,经苏州市文物考古队踏勘确定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存。此外还有龙南、袁家埭遗址。古迹胜景、古庙寺院、古宅、古桥、古井、古街、古村,组成平望古韵,展示平望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底蕴和经久不衰的魅力。

文人骚客常留墨

莺脰湖畔绰歌声

除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古迹,平望历来崇文重教,历代各界杰出人物众多。平望南邻莺脰湖,相传莺脰湖是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湖中有平波台,四周景色宜人,历代文人学士途经平望无不吟诗填词作赋,留下众多歌颂平望湖光水色的篇章。清澈的湖水孕育平望的文化,宋元明清四朝,平望产生许多进士、举人,也出现不少业绩卓著的历史文化名人。宋代有杨娃、孙锐,元代有赵时远,明代有曹孚、朱天麟、吴鋆、周用、吴璠等人,清代有潘耒、翁广平、黄兆柽、殷兆镛等人。其中周用为明代工部尚书,朱天麟为明代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殷兆镛为清代礼部左侍郎。辛亥革命后,当代杰出人物有两院院士黄文熙,农艺植保专家唐进、殷恭毅,电子工业专家徐静松,女革命活动家沈月箴、黄积云等。除了这些高级人才和功臣模范以外,平望人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道德模范,其中最令人怀念的就是“中国好人”秦均天,他退休后26年如一日,为6万多名群众免费义诊,他的那句“但愿人皆健,何妨我少钱!”感动了无数人,他们是平望的骄傲,是激励平望人奋勇前进的榜样。

潘耒

图片

颜真卿

秦均天

杨万里

传奇的历史、优美的景色和莺脰湖畔的文人墨客,为平望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艺作品和非遗传承。从颜真卿的“登楼试长望,望极与天平”到杨万里的“忽闻江上四欢呼,知近吴江莺脰湖”;从赵时远的“远近征帆归别浦,高低渔网挂斜阳”,到汤显祖的“莺脰湖南烟雨悭,吴江夜语孤舟闲”;从康熙的“勤民不惮舟行远,早又观风向浙江”到乾隆的“楼台远近称吴望,老幼扶携渐越音”。描写平望的经典诗篇数不胜数,诗词文化也同步发扬孕育。


除了诗词歌赋,平望还有超过20种的地方手工艺、风俗、传说和戏曲。其中平望灯谜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望辣油辣酱制作、乳黄瓜制作、平望扬歌等一批具有平望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和地方戏曲得到有效保护,而且继续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平望扬歌发起于明末清初的平望七生社,根据扬歌传承人倪春宝介绍,倪氏堂门演唱的扬歌至今传过12代,传承能演唱的曲目有《金堂七相》《卖鱼娘子》等中长篇叙事扬歌和仪式歌共20多部,内容大致为辟邪驱魔、祈求安福等,凡渔民喜宴,做寿、经商、婴儿满月、生日等均有扬歌演唱,流传甚广。平望灯谜活动历代颇盛,清末民初已相当普及。新中国成立后,每年春节期间,平望镇文化站在原平望印刷厂旧址举行灯谜展猜,平望的灯谜活动日趋活跃。改革开放后,平望镇文化站组织下开始恢复节日灯谜展猜活动,每年都要举行。原创灯谜、乡土特色是平望灯谜的两大特点。1986年,平望业余灯谜兴趣小组成立。同年创办谜刊《莺湖谜语》。1994年莺湖灯谜协会成立。1996年谜刊《鲈风》创刊,旨在加强平望灯谜与全国谜友的联系和交流。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年春节、五一、国庆平望都要举办灯谜活动。2008年,莺湖谜会更名为平望灯谜协会。2015年平望灯谜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经平望依托四河汇集的水路优势,汇集东西南北的特色物产、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形成兼容并蓄、八街九陌的运河市集文化,演绎了“通运江南”的繁华;而今的平望已经发展成为产业兴盛、人民安居、文化兴旺的运河名镇;相信未来的平望,一定会成为运河沿线的耀眼明珠。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