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借指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
人物:孙山
出处:宋·范公偁《过庭录》: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孙山是人不是山
“名落孙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指的是考试或者选拔没有被录取,也就是落榜了。这个成语的产生与一位苏州人有关,那就是孙山。
宋·范公偁《过庭录》载: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幽默风趣的苏州才子孙山与同乡的儿子一起参加举人考试,孙山幸运地以“榜末”(最后一名)考中举人,而那位同乡的儿子却落榜了。同乡之子或许是因为失意,没有立即返程。春风得意的孙山回到家乡,面对同乡急切的询问,碍于情面不好直说,又不能隐瞒,就说出了委婉又不失智慧的一句:“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举人榜的最末是本人孙山,令郎却排在孙山的后面。先是自嘲自己是举人榜的最后一名,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向对方传递其子落榜的消息。既不骄傲自得,又不损人脸面,体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不愧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滑稽才子”。
关于孙山,除了《过庭录》,未见其他记载,应是孙山在功名、文名方面没有更多的成就。但所谓“一句顶一万句”,孙山却随着“名落孙山”这个成语成为最为后世熟知的科举榜单“幸运儿”。
苏州范氏家族笔记——《过庭录》
说“名落孙山”是与苏州有关的成语,不仅仅是因为孙山是苏州人,还因为其出处《过庭录》是一部苏州范氏家族的笔记体史料。
《过庭录》,南宋范公偁(1126—1158)著。一卷,一百一十四条。“过庭”,出自《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是子弟接受父亲教诲之意。《过庭录》书中多述祖辈事迹,是南宋绍兴十七、八年(1147—1148)间,范公偁听闻父亲范直方(1083—1152)讲述,记录下来的,故名《过庭录》。
范公偁,北宋名臣范仲淹(989—1052)的玄孙、范纯仁(1027—1101)的曾孙,生平无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过庭录》:(范公偁)纯仁之曾孙也。其书多述祖德,皆绍兴丁卯戊辰间闻之其父,故命曰《过庭》。语不溢美,犹有淳实之遗风。……中亦间及诗文杂事,……亦多可观。
《过庭录》主要记述范仲淹、范纯仁等范氏祖辈的事迹,有关施政、家训等方面的内容,多切实有据,极少溢美之辞,是研究范氏家族的珍贵资料。比如,书中对范仲淹《岳阳楼记》写作背景的介绍: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每日忧愤溢于言表。作为好友,范仲淹担心他因言惹祸,又因滕子京为人豪迈自负,一时不知如何规劝。恰在此时,滕子京来信求作《岳阳楼记》。范仲淹于是借机规劝好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通过《过庭录》的记载,我们了解到了这一千古名作中蕴藏的范仲淹对好友的良苦用心。
此外,《过庭录》中涉及宋朝政事、官宦等的记载,可作为正史研校之用;对宋朝文人名士、诗文杂事均有涉及,且保留了一些名家名作之外的诗词文句和佚事,比如本文中的“名落孙山”。《过庭录》堪称一部学术史料价值较高的笔记。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