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鉴动态

塑文化之魂 赋能“最江南”品牌建设——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展陈内容调研会召开

时间: 2021-03-18 08:42 来源: 学习强国平台 访问量:

演员在苏州留园为游人表演实景版昆曲《惊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苏州文化“最江南”,江南文化“最中国”。记者从3月16日召开的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展陈内容调研会上获悉,列入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的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已于近期正式启动,该馆位于吴中博物馆东侧,建筑面积14700平方米,主要分为江南文化、江南地方志文化、苏州历史文化等多个展览展示区域。

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江南文化品牌建设高度重视,建立书记、市长“双组长”挂帅的江南文化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为确保项目尽快落地落实,在资金安排上加大倾斜力度,分级负责、多方共担。


来自江苏省内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当天的研讨会,他们普遍认为,江南文化最富有人文魅力和美学精神,经过数百年的提炼传咏,已化作自然地理、文化风情、美的泛指名词,而“最江南”也已成为苏州的独特优势和禀赋特征。

明清两朝,随着杭嘉湖平原地区城市乡镇的繁荣发展,江南的地理范围逐步缩小,文化江南的概念日益突出,学界对江南区域定位为明代的“八府一州”,包括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应天府(江宁)、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八府及在明朝弘治年间从苏州府划出来的太仓州,与目前的长三角经济协作区基本重合。

苏州市文广旅局调研员、市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尹占群认为,展馆应体现“最忆是江南”的主题,处理好地理中的江南、方志中的江南、诗文中的江南的关系,要从地方志的角度,讲述江南的风土、风光、风情,充分体现苏州“最江南”特点。


在学者眼里江南是中国梦最诗情、典雅的章回。在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亚中看来,继承弘扬江南文化,应尽可能利用历史上江南文化的元素,结合时代新需求,加以融合创新。要把口述文化纳入其中,还原江南最本质的意境,以安放现代社会容易躁动的心灵。

苏州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缪学为则更关心展陈内容的大众化。他认为,展馆在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学术支持的同时,也要面向普通民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要通过形象直观的展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是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管理机构,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兴南在接受江南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家方志馆在全国部分地区设立分馆,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推出的创新举措,旨在推动以志书的真实内容,助力区域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

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将承担起三大任务,宣传推介、集中展示江南悠久历史文化和当代建设发展成就,成为了解江南文化的最大平台;集中保管江南地区新旧地方志、年鉴、地情书,集中展示江南地方志编纂历史和当代江南地区方志编纂成果,成为研究江南文化的史料最全的地方志地情书中心,了解利用江南地区地方志最重要的基地;建设好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市方志馆(1995年设立),展示苏州2500年建城史和当代苏州繁荣发展的历程,满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需要,成为苏州重要的青少年学习参观的打卡点。

陈兴南表示,建立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对于进一步梳理江南文化产生源头、演变脉络、要素体系、鲜明特质和蕴涵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以及江南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着力打造江南文化研究高地,为传承弘扬江南文化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江南文化已深度融入苏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深度融入苏州人民日新月异的精彩生活。“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是一个平台,既能呈现江南社会经济丰硕成果,也能呈现历史悠久、相对固化的江南文化,推动新时代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陈兴南说,从历史上看,江南文化一直激励着一代一代的苏州人,也是经济发展最大的驱动力,建立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对于全面提升苏州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首位度和辐射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苏州市积极探索方志工作新模式,引入了影像、手绘、多媒体等形式。苏州对乡镇志、中国名镇志的编纂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已经编撰出版了80部村志,全市90%以上的建制镇均公开出版乡镇志,有的近年已经出版了三轮乡镇志。苏州全市有15部乡镇、村年鉴做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特别是抢救性编纂的《苏州工业园区自然村变迁图志》,真实、全面、客观地记载了园区境域内曾经的、已消失的自然村概况、村名来历、区域方位、变迁历程、人口姓氏、家谱族谱、乡规民约、土地面积、经济发展、居民去向、人物、特色民俗等内容,被业内誉为爱国爱家最有力的载体。







                                                                                                     文章摘自学习强国平台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