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鉴动态 > 工作动态

百年前江苏书局怎样印书?这本《吴地记》告诉你

时间: 2024-02-21 01:50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2023121日,在唐伯虎的故居所在地——苏州市姑苏区桃花坞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市方志馆新馆举办了盛大的开馆仪式。由广陵书社与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推出的三部重量级图书,进行了首发。分别为:

旧版刷印《吴地记》

旧版刷印《吴郡图经续记》

新雕刷印《吴地记》

《吴地记》一卷附《后集》一卷,旧题[唐]陆广微撰,《后集》为宋元以后续纂;《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北宋]朱长文撰。两部书是中国现存较早的地方史志类文献,保存了大量苏州地区中古以前的史料,被宋元以来的众多文献所引用,具有很高的价值。

两部旧版,利用清代同治年间所刻的旧版刷印而成,采用宣纸线装的传统装帧形式,堪称馆藏文物活化创新的典范之作。另一部新雕刷印《吴地记》,选用与旧版完全相同的版本作为底本,进行影刻复制,采用雕版刷印这一世界非遗技艺,再现了古人制作图书的全部过程。

江苏书局版片的递藏

此次所用旧版,可谓举世无双,由晚清五大官书局之一的江苏书局组织雕刻,刻成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经过150年,依旧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现藏于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的古籍版库之中。经过百年岁月的沉淀,墨色板片泛着幽幽的金属光泽,字画之中充满了有趣的文化灵魂。江苏书局,诞生于晚清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同治二年(1863年),曾国藩在重镇安庆开办书局,次年迁金陵,此后各地相继设立书局。江苏书局属于较早成立的书局之一,同治四年(1865年)由江苏巡抚李鸿章创办于苏州,在丁日昌任上迅速发展,出版了大量国学典籍,旨在挽救列强入侵以及国内动乱带来的文化衰败,并试图对抗西学涌入中国后造成的思想冲击。

江苏书局从创立至1914年裁撤,运行了50年,先后聘请刘履芬、诸可宝、莫友芝、吴大澂、薛福成等知名学者,或主持局务,或策划经营,或躬身校雠,形成“编、印、发”中坚力量。书局以刊刻经世致用的“实学”书籍和经史子集四部传统著作为主,其中就包括了《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二书。《吴郡图经续记》最末附有《校勘记》,可以得知,该本以南宋绍兴本、旧抄本、坊本参校而成;《吴地记》没有校勘记,推测也是参校众本而成。两部书都是精校之书,当出自学养深厚的书局“编辑”之手。

据江澄波先生考证,江苏书局存在期间,共刻书20650471632册,如《五礼通考》《资治通鉴》《碑传集》《唐律疏议》等,并参与刊刻了出版史上著名的五局合刻本《二十四史》;此外还收管他处版片,如《古逸丛书》的版片,黎庶昌从日本带回后,便悉数托付给书局。就雕刻和存藏的版片而言,共计有7万多片。书局裁撤后,并入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版片随之划归,而刷印售书的业务一直延续到抗战之前。抗日战争时期,图书馆被日军占领,版片遭到损毁,损失约五分之一;至1948年底,尚存5.5万片。根据国务院要求各地把散失的古籍书版分点集中,进行整理的指示精神,1961—1962年,苏州、南京、扬州等地散存的版片,陆续转运至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统一保存管理,江苏书局的全部版片也一并入藏。至20世纪末,在刻印社基础上,广陵书社成立,全部版片转入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收藏。这些珍贵的版片经历了战火洗礼、家国动荡、文化冲击,能够留存至今,可谓弥足珍贵。广陵书社及其前身,曾多次对这批版片进行修缮整理,并利用版片刷印古籍图书,既丰富了知识饥渴年代的图书市场,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雕版技艺。此次,幸逢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广陵书社合作策划大型文献出版项目的契机,我们再次利用了这批无双旧版,遴选出记载苏州历史的两部名著《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利用传统技艺,重新刷印出版。考虑到旧版无法大量刷印,特别选择了体量适中的《吴地记》,采用影刻方式批量制作出版。

旧版与新雕的制作过程

博物馆位于扬州西城明月湖畔,菡萏清波,垂柳连绵。与窗外风景产生强烈对比,三楼的古籍版库里灯光昏黄,十数万版片,整齐划一,插在一眼望不到头的暗红色金属架上。在版库里亲手触摸版片,能够感受到氤氲墨香之中的深厚历史积淀,无意间蹭到的烟墨、灰尘,说不定还是前朝旧物。江苏书局刊刻的图书,为降低成本以广传播,采用了扁平的宋体字。虽说文字远不如宋版书美观,但迎着光从侧面观察版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字的每一个笔画,横画窄细,竖画宽厚,字槽很浅,这样的雕工称得上精湛。显然,当年书局在平衡图书价格和读者体验之间,下足了功夫。《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共计93个筒页,版片多数为双面雕刻,原本应该在50块左右。经过仔细盘点,发现已有个别版片缺失,无法弥补。现存的版片,总体保存状况较好,只有少量的板框缺损,或者偶有虫蛀、断裂和变形弯曲,绝大部分文字完整而清晰。经过判断,可以再次用于刷印。获得版片的使用授权后,便进入刷印环节。版片属于馆藏文物,不能随意调用,更不能带离博物馆,经与博物馆协调,我们直接将刷印工作室安排在了毗邻版库的独立房间内,由三位富有经验的刷版师傅组成团队。雕版刷印属于非遗技艺,全程手工,加上每批次只能提取少量版片,需要事先制定详细工序。先造表登记、清理版片、选纸试墨,确定开本参数、刷印数量、刷印次序,然后进入正式刷印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雕版多用梨木、枣木,所以历来有刊诸梨枣”“付之梨枣的说法。版片的梨枣木质细密紧实,但长期存放不用,水分蒸发后容易干缩、开裂、变形,而重新刷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次维护,可以让版片吸墨浸润,并包裹上一层新的保护膜。

与此同时,《吴地记》的新雕工作也在同步推进。雕版的担纲者是广陵书社的老朋友——国家级雕版非遗传承人陈义时与雕版工艺大师陈美琦父女二人。陈家是著名的雕版世家,技艺世代相传。陈义时从事雕版60余年,并曾在广陵古籍刻印社工作多年,此次负责监制把关;陈美琦是中青年一代中的领衔者,技艺炉火纯青,负责具体的雕版工作。底本选用了南京图书馆藏同治江苏书局刻本,26个筒页,全帙完好。获得授权,处理好图片,交到陈美琦老师手中,正式开工雕造。因为版片要用于展览,选择了单面雕刻,背面刻有两位大师的名款。不久后,陆续收到陈美琦老师送来的宣纸样稿,一张张摊开,朱砂盈纸,刀工遒劲,犹如身在古代刻书现场。别看底本的宋体字横平竖直,转折清爽,但听陈老师介绍,这其实是非常难刻的字体,凝神运刀,一下都马虎不得。雕版必须反刻文字,刷印出来才是正的,故而笔画阙衍,在所难免。校对时,认真比勘每一个文字,细到一笔一画。需要修改之处,便在样稿上圈出,交还给陈老师,重新挖改、修整版片。两部旧版各刷印200套,新雕《吴地记》刷印红印本、蓝印本各200套,墨印本500套,数量庞大。三部书都选用了精致考究的用料,纯手工泾县宣纸,洁白如玉,高品质传统墨汁,馨香淡雅。在开本上,做了一些改变,目验南图藏本《吴地记》,开本大约高260毫米左右,宽仅能容下刷印的版面,未免局促小气。这次刷印采用285×190的开本,天头、地脚更加开阔疏朗,版框距订口也更远,正符合曾国藩当年要求金陵书局《文选》初印十部天地宜极长”“两边钉边处之阔,大约如此的豪华配置。刷好的纸页全部手工装订,此外,还有函套、题签的制作。考虑到红、蓝、墨三色元素,设计了红黑元素的扉页,签条红黑配色,配上蓝布函套、瓷青纸面,恰好表达了红、蓝、墨三色,内外呼应,表里如一。可以说,相对于百年前书局刷印售卖的正式版本,这一次的用料和制作,应该算是同一版本、不同印次里的顶流了!

意义

得益于苏州市方志办的文化担当,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的鼎助,再加上广陵书社出版古籍的坚守,两部典籍能够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化身千百,使得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融合,与地方文化发展融合,绽放出全新的生命。《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熹为之做注脚:文,典籍也。献,贤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我们重视典籍的保护和流传,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真心地去热爱,认真地去阅读,从被遗忘的过去里,寻找到指引未来的力量。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