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志馆 > 历代旧志介读

越绝书——苏州地方志的起源与雏形

时间: 2019-11-27 03:40 来源: 苏州市志办 访问量:

著名学者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因之,有人把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作为方志的发端。其中《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国史内容,删节而成,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约1.8万字。它对后世的史志体,特别是言简意赅、直书其事的史笔,具有很大的典范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别国史可以看作是以各诸侯国的地域范围为记述对象的地方志的雏形。苏州现存的以记载当时吴越两国争霸史的此类地方志有汉代的《越绝书》《吴越春秋》。

方志之名初见《周官》,有人认为方志之源在《禹贡》,也有人认为是《山海经》,但都离后世方志之体较远。目前方志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越绝书》列为方志的鼻祖。清毕沅、洪亮吉都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朱士嘉在其《宋元方志传记序》中也指出“《越绝书》是现存最早的方志。”

《越绝书》所记内容为吴越地方史地,它上自吴太伯,下迄后汉,已是统合古今,横列人物、地理、都邑、建置、冢墓等门类,而且大都记实,就其体例和性质而言,已近似方志。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度,当时吴县(今苏州)属会稽郡。《越绝书》所记范围大体就是后世的会稽郡境内。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州可以凭藉《越绝书》而成为地方志的发源地之一。

关于《越绝书》的作者,历来著录不一。《史记正义》云:“《七录》云:《越绝》十六卷,或云伍子胥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子贡撰。宋《崇文总目》除了子贡外,又加“或曰子胥”。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越绝书》十六卷,无撰人名氏,相传以为子贡者,非也。其书杂记吴越事,下及秦汉,直至建武二十八年。盖战国人所为,而汉人附益之耳。”

到了明代中叶,杨慎便据该书《篇叙外传记》一段文字析“隐语”而得出东汉初年会稽人袁康、吴平所作,杨慎的分析如下:

或问:“《越绝》不著作者姓名,何也?”余曰:“姓名具在书中,览者第不深考耳。子不观其绝篇之言乎?”曰‘以去为姓,缉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乡。不直自斥,托类自明’‘文属辞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此以隐语见其姓名也。去得衣,乃袁字也;米覆以庚,乃康字也;禹葬之乡,则会稽也,是乃会稽人袁康也。其曰‘不直自斥,托类自明’,厥旨昭然,欲后人知也。‘文属辞定,自于邦贤’,盖所共者,非康一人也。口丞天,吴字也;屈原同名,平字也,与康共著此书者,乃吴平也。不然,此言何为而设乎?”

或曰:“二人何时人也?”余曰:“东汉人也。”“何以知之?”曰:“东汉之末,文人好作隐语,黄娟碑其著者也。又孔融以‘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云云,隐其姓名于《离合诗》;魏伯阳以‘委时去害,与鬼为邻’,隐其姓名于《参同契》。融与伯阳,俱汉末人,故文字相同。则兹书之著为同时,何疑焉?”

问者喜曰:“二子名微矣,得子言乃今显之。谁谓后世无子云乎?”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用此说。

《越绝书》的刻本,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据“西蜀张佳胤”撰于“嘉靖壬子夏六月朔日”的跋文记载“旧本自宋嘉定间刻于吾蜀夔门,再刻会稽,乃久远不真。尝思广传,黎阳卢少楩出孟汝再家藏书旧本于予,颇为完善。二子好古博文,雅会斯志,爰校刻焉,交成厥美云尔”,表明在明嘉靖刻本之前,尚有宋嘉定年间四川夔门刻本和会稽再刻本。自明代以来多校本,而少注本。即使是注本,也是注之不详。其主要传世版本情况是,民国时期有:《龙溪精舍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丛书集成》本四种;新中国成立后有:张宗祥《越绝书校注》,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乐祖谋《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点校本;李步嘉《越绝书校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张仲清《越绝书校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6月版。

现在传世的《越绝书》共15卷,卷目是:卷一越绝外传本事、越绝荆平王内传,卷二越绝外传记吴地传,卷三越绝吴内传,卷四越绝计倪内经,卷五越绝请籴内传,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卷七越绝外传记范伯、越绝内传陈成恒,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卷九越绝外传计倪,卷十越绝外传记吴王占梦,卷十一越绝外传记宝剑,卷十二越绝内经九术、越绝外传记军气,卷十三越绝外传枕中,卷十四越绝外传春申君、越绝德叙外传记,卷十五越绝篇叙外传记。作为一部反映春秋晚期吴越两国历史事件的古籍,对于垂意吴越文化的研究者来说,其主重要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历史典籍。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考察《越绝书》的写作意图,就是劝导为政者要居安思危,广行仁义,正确用人,这就是《越绝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所在,也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对苏州来说,其史料价值就是可从中获知吴国都城的规制:“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不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阖庐所造也。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又云:“邑中径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陆道广二十三步。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陆道广三十三步,水道广二十八步。”当时是吴国强盛时期,“吴王大霸,楚昭王、孔子时也”。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