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千年运河 水韵江南 | 探寻方志中的“运河十景”

时间: 2021-09-29 10:59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环古城河两岸,流光溢彩,尽显“水韵江南”风雅;金鸡湖畔,苏艺大剧院内,交响组歌气势磅礴,奏响《大运河》幸福乐章。922日晚,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拉开大幕。

从觅渡桥乘船前行,到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盘门,沿途欣赏水陆联动、灯光投影的实景演出《水韵江南》,彰显千年姑苏独具风韵的运河文化。

923日上午,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致力传播运河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开展国内外运河城市文化交流合作的有效载体。

守望与创新同行、古韵与今风同在。923日上午,第十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也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

此次苏州创博会作为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的组成部分之一,更加突出大运河元素,着力提升运河文化、江南文化在创意设计及相关领域中的影响力。

在江苏这片土地上,流淌千年的中国大运河纵贯南北790公里,串联起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地域文化,成为江苏的美丽中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方志中的“运河十景”。

方志中的运河十景

吴门望亭

望亭,古名御亭,曾名鹤溪,地处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三国时孙坚于此建亭,称御亭。隋朝置御亭驿,唐代常州刺史李誉改为望亭。北宋设望亭镇,镇以亭名。清设有望亭驿,时望亭镇为长洲县六镇之一。1912年,复属吴县。2000年吴县市撤市设区,望亭属苏州市相城区。

望亭历史悠久,出土文物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位于望亭镇南7公里处的小华山遗址出土的釜、鼎、豆等生活陶器,镰、刀、砺、锛等石制生产工具为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遗物,距今60007000年。镇内有古桥50座、古庙遗迹10多处,古墓、古井、石器、陶器、瓷器、古兵器、古钱币不下数千件。

浒墅关

浒墅关镇,跨大运河两岸,向有江南名镇、工业重镇之称。相传秦始皇开掘吴王墓时,见白虎蹲丘上,率部追赶20余里,虎不见处,即名为虎疁。唐代讳,改为浒疁。五代吴越王钱镠讳,遂改名浒墅,宋《吴郡图经续记》称为许市,明宣德四年(1429),户部设钞关于此,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

明代前期已是吴中一大镇,时置巡检司于此。明万历年间,居民已达数千家。清代经济愈加繁荣,设榷关于此,又设把总驻守,百货到此完税,有监收公署为十四省货物辐辏之所,商船往来,日以千计,成为江南运河沿岸商品集散地。

枫桥夜泊

隋大业六年(610),江南大运河开凿后逐步形成枫桥集镇,枫桥之名源于枫桥集镇的兴盛。枫桥是苏州城西的重要门户,唐中期开始成了舟船停泊、商贾云集之地。米、豆、丝绸、布匹、茶叶、竹木从这里运往四面八方,市面极为繁荣。官府还派官员在这里检查南往北来的船只,并设有标准粮斗(俗称枫斛”)。时有探听枫桥价买物不上当之说。图片

唐天宝十二年(753)中进士的张继乘船途经苏州寒山寺,题下《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由此名扬四海。清乾隆年间(1736-1795),枫桥集镇成为苏南著名的米豆集散地,河中触舻衔尾岸上货物如山

平江古巷

平江路,南出干将路苑桥,向北穿过白塔东路,直至东北街,长1607米,宽3.2米。乾隆《长洲县志》学宫图中,标作平江大路,宋时苏州称平江,取名缘于此。《吴门表隐》卷四: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现存三口,分布在平江路22号双眼井、29号六角高腰井、228号前万斛泉。两侧支巷多为历史悠久的小巷,东侧自南而北有邾长巷、中张家巷、卫道观前等。西侧自南而北有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石子街等,均多名人故居,或属文保单位、控保建筑。

路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特色著称。河驳岸上设石栏,石桌石凳点缀其中,拾级而下的石埠苔痕斑驳,并有众多雕刻精美的系缆石,河两岸多为粉墙黛瓦民居。

虎丘塔

又名云岩寺塔,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千余年来经历了沧桑变化,成为中国著名斜塔之一。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为七层八面以砖结构为主的楼阁式塔,残高48.2米,底层对边13.66米,自下而上逐层收敛,塔轮廓微呈曲线。塔壁各转角处作圆倚柱,每面以槏柱划为三间,中辟壶门,左右隐出直棂窗。柱头起阑额,上置斗拱,承托腰檐,再以斗拱挑出平座。塔身由外壁、回廊、内壁、塔心室组成。内壁亦作八边形,四面辟壶门。塔心室平面除第二层作八边形外,皆为方形。

塔内各层壁面隐起圆倚柱,上出斗拱梁枋,迭涩藻井,并以沥粉法堆塑折枝牡丹湖石勾栏等纹饰,涂以红、黑、白、黄、绿诸色,明快瑰丽,古趣盎然。塔中曾发现相当丰富的五代和北宋文物,有浮雕石函、镶银鎏金镂花楠木经箱、碧纸金书《妙法莲华经》、绢质经袱、绣花经帙、锦质经帙、象牙牌、银丝珠串、越窑青瓷莲花碗、檀龛宝相、铁铸金涂塔、观音铜像、铜镜、铁函、绢袱残片等文物。

水陆盘门

盘门位于城西南。初名蟠门,门上曾刻有木头蟠龙,以示镇压越国。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称盘门。现存的盘门是元代重建、经明清两代续修的遗物。清初修建门楼,题以龙盘水陆额。此门水陆两门并列,包括两道陆门和两道水闸门。两道陆门间为瓮城。两道陆门外城门门洞宽3米,深7米;内城门门洞宽4米,深15米。城门中间有通天狭道,系放门闸之用。内外城门之间是20米见方的空地,将敌人诱进这里,门上便矢石俱下,予以歼灭。

为了御敌,还在城门上设置雉堞、女墙、绞关漫道(即上城坡道,坡度为二十度)等。水城门有两重拱圈,全用花岗石砌成,四根粗大的石柱撑住拦顶,石柱基础用石块砌筑。门洞内两只小船可平行而过。盘门是全国仅存的典型水陆并联古城门。

横塘驿站

又称横塘驿亭,位于高新区横塘镇东北隅、京杭大运河与胥江交汇处、彩云桥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驿亭,类似现在的邮亭。旧时,驿亭备有船只、水夫。每船配水夫十名,以飞桨快船传递公文信件。除传递公文信件之外,还招待过境或来此办事的官员,也兼有运送货物的职能。该亭为江南运河沿线仅存的一处古驿遗迹,19901128日发行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小型张,邮票图案就是苏州的横塘驿亭,这是新中国邮票上第一次出现的古驿亭。

横塘驿亭临水而筑,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卷棚歇山瓦顶,面阔4.6米,进深5.5米,高4.7米,六架梁木结构,前后安栅栏,四角立有花岗石方柱承檐桁。亭周围砌砖墙,南北各辟一门,东西各开一窗。南面的两根石柱上,镌刻楹联一副:客到烹茶,旅舍权作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

宝带桥

位于吴中区吴中经济开发区宝南村东北处古运河西侧,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苏州刺史王仲舒捐出自己的宝带资助始建古运河边的纤道,因此桥以宝带命名。

宝带桥南北走向,横跨澹台湖东出口,与古运河平行,是中国现存最长的石拱古桥。桥全长316.08米,宽4.1米。整桥采用53孔连拱薄墩形式,桥身狭长,多孔联缀。桥体用料以花岗石为主,间有青石和武康石。桥北堍有花岗石碑亭一座,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单檐歇山式,石亭仿木结构。亭作方形,边长4.32米,通高6.13米,南、北两侧有石栏,可供纤夫、路人歇脚。亭中央置苏州市人民政府19894月立《宝带桥重修记》碑。桥北堍与桥中间刚性墩西侧各有宋代石塔一座,塔高4米,五级八面,以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刻海浪云龙纹,每级各面雕凿出佛龛,内镌小佛像。

石湖五堤

石湖是东太湖一个内湾,湖南北长4.5公里,东西广2公里,周长10公里。在横山之东,春秋时期,越兵攻吴时,曾在此横截山脚凿石开渠。范成大晚年筑石湖别墅,宋孝宗曾书石湖两字赐范成大,石湖之名始显。明初僧人妙声云:吴郡山水,近治可游者,惟石湖为最。山自西群奔来,遇石湖而止。

石湖有越来溪南通太湖,北连横塘胥江,四周泾、港、溇、湾、浜、渚、池、塘与千顷一碧呈天镜的湖面相吐纳,组成完整水系。经1986年、1988退田还湖,恢复224万平方米石湖水面,重修范公祠、潮音寺、余庄、行春桥、楞伽寺塔院,重建吴中胜境石湖佳山水)牌坊、乾隆钓鱼台、盟鸥亭,修筑越堤和石堤。1993年,重建天镜阁(湖心亭)和农圃堂、锦绣坡。后陆续整修申时行墓、重建望湖亭、重修石湖草堂(治平寺),形成既有自然山水之美,又有历史文化遗存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人文之美特色。

平望 四河汇集

平望镇,位于吴江区中部,东接黎里镇,西连梅堰镇,南邻盛泽镇,北与八坼镇相依。清道光二十年《平望志》记载:此地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而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得名。隋大业六年(610)开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段),自此,大运河流经平望。

太浦河为太湖流域骨干工程之一,东西向流经平望,长度3公里左右,平望镇以东段为主航道。頔塘是平望通湖州的塘河,原名荻塘。最初是晋朝吴兴太守殷康所开,唐贞元八年(791)苏州刺史于頔修缮堤防。一直为地区性排水河道和浙皖山区通上海的主要航道。196810月开凿新运河,南接頔塘,北通太浦河,长2.7公里,由此可使大运河主航道绕镇而过。

文中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