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金鸡湖李公堤能有今日的热闹繁华,前人功不可没(一)

时间: 2021-11-16 11:11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金鸡湖李公堤,清光绪十六年(1890)至十八年(1892)年间元和知县李超琼组织修筑,是名副其实的重点民生实事工程。民国《吴县志》卷四十三《水利》记载:“元和县知县合江李超琼……筑金鸡湖长堤……堤成而民便之,称为李公堤。”建成之后至1932年,四十余年间,李公堤历经地方官员、乡绅等四次重修。

如今的李公堤,是金鸡湖5A景区主要景点及功能区之一,获评“中国特色商业街”“苏州十大最美夜景地”“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等,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环金鸡湖商圈典型的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李公堤能有今日的热闹繁华,前人功不可没。


² 01

李超琼与金鸡湖李公堤

(一)李超琼其人

▲李超琼像及诗碑


李超琼(1846-1909),字惕夫,又字紫璈,四川合江县人。民国《吴县志》卷六十四《名宦》记载:“李超琼,字紫璈,又字惕夫,合江县人。”早年曾在东北边境做过军务幕僚,光绪十二年(1886)至宣统元年(1909)间,历任溧阳、元和、阳湖、江阴、无锡、吴县、南汇、上海、长洲等九地知县。《李超琼日记》《合江李公紫璈年谱》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至二十年(1894)六月,任元和知县。二十二年(1896)八月至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再任元和知县。


(二)金鸡湖其名


金鸡湖,原名金泾渰(一作淹),又名金泾湖(一作河)、金镜湖。



北宋时,已有金泾淹之名。淹,积水之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九《水利》引北宋郏侨《水利书》:“五县积水中,所谓湖、瀼、陂、淹……淹则有光福淹、尹山淹……金泾淹。”


▲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九《水利》关于金泾淹记载


金泾渰位于麋渎之北,龙溇之南。明正德《姑苏志》卷十《水》记载:“金泾渰之南为麋渎,北为龙溇(宋淳化间龙见于此,故名)。”以花柳村为界,分为东渰、西渰。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四《水脉》记载:“葑门直东为葑门塘,为黄石桥,为金泾渰东、西二渰。”

清乾隆时,始有金鸡湖之名。乾隆《元和县志》卷十四《水利》记载:“金泾渰,一名金镜湖,一名金鸡湖。”


▲乾隆《元和县志》卷十四《水利》关于金鸡湖记载


东、西两渰中,东渰水势尤为浩瀚。民国《吴县志》卷二十《水》记载:“金泾渰,一名金鸡湖,在县东十余里偏西……东渰水尤浩瀚,与陈湖相吞吐。”


(三)李公堤修筑缘起


金鸡湖东达斜塘、吴淞江,南连独墅湖,西至黄石桥,北通娄江,是东南乡镇老百姓进入苏州城的水路必经之地。金鸡湖地跨娄门、葑门,湖面宽广辽阔,东西长六里,南北阔十里。每当风浪起,波涛汹涌澎湃,在湖上航行的船只常有倾覆危险,沿岸圩田受到风浪长期冲击而坍塌。



李超琼《合江李公紫璈年谱》记载:

金泾河者,邑东南各乡入城必由之路也……东达斜塘、吴淞,南连独墅湖,北通娄江。河面辽阔,每值西北风作,波浪如山,行舟履覆,南岸圩田亦久患冲塌。

俞樾《李公堤记》记载:

出葑门不十里,有金鸡湖焉,元和县所辖也。东西广六里,南北袤十里,东达斜塘,西至黄石桥,南连独墅,北通娄江。有花柳村者,介其中央,遂分一湖而二之,于是有南湖、北湖之名矣。巨艑小艓,往来如织,而南湖尤为通津。每当北籁怒号,回飙骤发,经由其地者,波而上,摇而下,樯摧楫倾,帆欹舵侧,长年三老,视为畏途。南北两岸,并有田畴,顽飔啮堤,怒流溢入,则绿原青陇,化为汙渠。

▲张一麐《重修金鸡湖堤工记》

(《江苏文献》续编卷第五六合刊)


张一麐《重修金鸡湖堤工记》记载:


金鸡湖一名金鸡渰,东通独墅,北接龙溇,与阳城相吞吐。湖跨葑、娄二门,面积辽阔,风波时作,经冬尤甚。舟楫中流,往往遇险。行李相戒,视为畏途。

修筑金鸡湖堤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抵御风浪侵袭船只、保障行人安全,阻挡风浪冲击圩田、保护沿岸农田,也是为了通过以工代赈、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合江李公紫璈年谱》记载:

于境内为以工代赈之法……复以绅董吴大根、沈国琛、张履谦等之请,于金鸡河创筑长堤二道……即招募各图穷民,挑运城中堆积之瓦砾,为之计工,给以口食。



民国《吴县志》卷六十四《名宦》记载:

时遇秋霖败稼,亟申请蠲免白粮。灾后以工代赈,葑门外官塘驿路及金鸡湖长堤二道相继修复。

光绪十五年(1889)秋,苏州地区连续下雨,引发水灾,农田水稻被淹,收成受到严重影响。《李超琼日记》七月二十七日记载:“大雨如注,时作时止。谚以处暑日雨为苦雨,于农事不宜。以稻苗被其浸灌,成粒时难以充实也。”《合江李公紫璈年谱》记载:“十月初,蒙宪饬调补斯缺……苏境以八月廿五大雨至月之四日乃止,淫霖败稼,农田十九成灾。”



十月上、中旬,李超琼先后两次出城视察各地受灾情况。水稻发芽霉变,情状惨不忍睹。《李超琼日记》十月初七日记载:“历金泾湖、黄天荡……至车坊停泊。沿途勘视被淹之田。稻多浸入水中,小民无从刈获。其发芽霉变者不可胜记,可恸已。”初八日记载:“由车坊而南而东,地当吴淞江滩……灾象甚巨。稻多深没水中,或仅浮水面,乡民裸而刈之。霉湿芽变,睹之惨目……比抵甪直,则镇西南又一片汪洋矣。”二十日记载:“由陈墓西行不五里,渡陈湖察勘。湖塘农田尚多高阜,惟西北隅较低,已浸之稻,尚有未刈获者……移棹长纤路……田中早稻,先已霉烂无收,父老言之,无不凄然慨叹。”

十月底至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中旬,李超琼与同僚、乡绅等想方设法赈济灾民,并向朝廷申请减免漕粮、税赋。

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