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话说“冬至大如年” | 传承的是民俗,赋予的是乡愁

时间: 2021-12-22 10:52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小时候在吴江也过冬至节,不过吴江语境下的冬至称为“过节”,“过节”的意思在吴江特指“祭祖活动”。记得每当“过节”,妈妈就会准备好一桌菜,有荤有素,八仙桌的北、东、西三侧均放好酒盅和筷子,酒盅里洒上酒,然后会叫我“给上祝唱唱喏”,她则在边上小声嘀咕道:“外公、外婆、太太、太里太,唔那吃点哦”。

吴江人把所有已经亡故的祖先统称为“上祝”,冬至“过节”就是对祖祖辈辈“上代头”的一次集体宴请,希望祖上先人保佑其后人平平安安。当然,除了吃,我们还要给祖辈们一定的花费,祭祀仪式即将结束的时候,会焚化一定数量“银元宝”(锡箔),让先人在另一个世界里“衣食无忧”。


《嘉靖吴江县志》记载:

“冬至谓之亚岁,邑人最重。是节前夕名节夜,家家祭灶,有用荤品者。祭毕,家人聚而食之。明日官府、民间各相驰贺,一如元日之仪。舂粢糕以祀先祖,并以馈遗,更速燕饮,谓之节酒。罢市三日。”


可见至少在明代,吴江人就很看重冬至节了,称之为“亚岁”,即仅次于过年。届时既要祭灶又要聚餐,这个家庭聚餐就意味着团圆。还要祭祖和喝节酒,这个“节酒”应该就是我们今天喝的当令的冬酿酒了。“舂粢糕”可能就是冬至团的前身了。“罢市三日”相当于今天说的放假三天。仪式相当于过年了。




除了聚餐,冬至团其实也蕴含着团圆的意思。


《清嘉录》称:

祭灶盖犹本崔寔《四民·月令》:“冬至荐黍糕于祖祢”之意。蔡铁翁诗:“大小团圆两番供,殷雷初听磨声旋。”注: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此后有年节糕、谢灶团、春朝年朝粉圆,磨声不绝矣。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的冬至团在古代是分为两种的,“有馅而大者”称为“粉团”,“无馅而小者”称为“粉圆”,前者称团,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团子,后者称圆,就是今天所说的圆子。团子供的是先祖,圆子供奉的是神灵。牵磨奘糕做团子,至今仍是江南农村的年俗活动之一。




到苏州工作后,就知道了苏州有句家喻户晓的俗语叫“冬至大如年”,每年冬至前一天,即所谓的“冬至夜”,“正宗的苏州人”都会认真操办,其隆重程度不亚于过年。对于当今中国第二大“移民城市”而言,半数以上的“新苏州人”都会觉得很奇怪,有的“不予理睬”,有的“入乡随俗”也“乘机”吃一顿,以符合苏州话“有得吃末吃一夜,呒不吃末冻一夜”之意。

那么,苏州为啥会有这么一个“怪俗”的呢?不但“新苏州人”不知道,就是老苏州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人云亦云”地喝冬酿酒,过冬至夜。




据清顾禄《清嘉录》记载:

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清嘉录》是一部记载苏州风土习俗的专志,作者顾禄是吴县(今苏州)人,生于嘉庆年间。顾氏是本地的名门望族,从先秦至今代有名人。上述文字表明,在嘉庆之前,苏州就有“冬至大如年之谚”了。而且在过节的当口,还有走亲访友,互相馈赠“冬至盘”;已出嫁的女儿要“归宁”,以及祭祀祖先等风俗,与过年之俗确实“相差无几”。但是也没有说出这一习俗的由来。倒是该志所引蔡云《吴歈》云:“有几人家挂喜神,怱怱拜节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给了我们一丝线索。




该诗最后一句“尚袭姬家建子春”,是我们追溯此事缘由的关键。我们知道周朝天子姓姬,这里姬家指周朝。也就是说,苏州“冬肥年瘦”的习俗是“尚袭”了周朝的,也许是泰伯奔吴的时候带过来的。那么,这个习俗就“历史悠久”了。

当然,要说清楚这件事,还有“建子春”三个字需要说道说道。在中国古代早期农耕时代,以天干地支来记时序的,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话,正月寅、二月卯……十一月子、十二月丑。农历十一月称为“子月”,又称冬月、辜月、畅月、后十月、仲冬。“建子春”意指春自子月起,即以子月为“岁首”,也就是子月为“正月”。说白了就是 冬至曾是“年”(“岁首”“元旦”)


(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张德超)


《周易》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为啥要在冬至日闭关,不让商旅做生意?当然是因为大家过年放假了。

冬至是一年中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长似一天,有着“一年复始”的寓意在里面。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祖先曾经将这一天当做“除夕”了。“冬至大如年”正是这一古代习俗在苏州民间的传承。

陆游《老学庵笔记》谓:“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谓之除夜。”由此看来,到了唐代,我们的祖先还是将冬至夜视为除夕夜。至少是宋代陆游那个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所以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专门记上了一笔。




其实,将冬至视作年尾岁首的,可能还要更早。据《史记》记载:“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意思就是早在黄帝时期,冬至就已经是岁首了,也就是元旦了,叫做“朔旦”。

如果将太史公《史记》作为依据的话,“冬至大如年”的习俗已经传承了五千年了,与中华文明的历史相当。

时至今日,苏州人还是“一如既往”地过着冬至夜。吴江人仍将冬至称为“过节”,届时要给祖先上坟、在坟头上洒纸钱,称为“送寒衣”。这个活动尽管只是民间自发行为,而且已经相沿成俗。一年一年又一年,一代一代又一代,传承的是民俗,赋予的是乡愁。它似乎在告诫我们的子孙后代,走最远也不要忘记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不能忘本!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