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寻访横塘古驿站

时间: 2022-04-08 01:58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横塘驿站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为数不多的水陆两用驿站,“背城面河,气势宏敞”,以横塘驿站为代表的古代苏州驿站,素有“姑苏驿递南接行省,北抵大江,东南贡赋并两浙,闽海之供,悉由兹道,是以送往迎来,岁无虚日”之说。




不知多少迁客骚人“打卡”过这个驿站并留下诗文,如今,作为苏州“运河十景”之一,横塘驿站经过修缮,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继续屹立运河之滨,传承运河文化记忆。

读书时,喜欢唐诗宋词的我,被贺梅子(贺铸)的那首《青玉案》深深打动了,开头一句点明了地点:凌波不过横塘路。心想诗人笔下如此令人黯然神伤的地方不知在哪里?此词一出,那个叫横塘的词似乎成了离别的代名词,偷偷住进了多愁善感的后人的心里。

后来读范石湖(范成大)的诗词,发现他晚年隐居的石湖,就在横塘附近,“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这横塘应该就在附近,于是萌生了去寻幽探古的念头,但每次去苏州城里,驱车路过范成大波光粼粼的石湖,来去匆匆,却一直没有付出行动。




早前,一个已经有些炎热的初夏时节,我们夫妻俩特地驱车出发去寻找横塘驿站。我们顺着友新高架,从劳动路口下来。知道驿站就在不远之处,可就是不知往哪里走。后来大着胆子拐弯进一个热火朝天的工地,居然是对的,可是才开了一两百米,又发现前面已经无路可走。我们打开车门,沿着一条小路走过去试着找找。




路很旧,歪歪扭扭的,两旁全是茂密的树荫和半人多高的杂草,显然很少有人经过,突然发现有个胥江枢纽的闸门口,心想应该就快到古运河边了。又走了很长一段路,两边寂静无人,高大的树丛中只有鸟儿婉转地叫着。




路的尽头,是一个废弃的仓库,四面红墙还在,房顶和窗玻璃已经没有,以前应该是繁华地带,可现在没有一个人影。周围转了一圈,也不知驿站在哪?踅进东边一条小路,发现前面有宽阔的江面,顺着河边往南走去,隐隐约约看到了一处建筑物似乎在维修,边上一座拱桥横跨江面。内心一阵狂喜,众里寻他千百度,弯弯绕绕,一路寻到这无人问津的地方,走了这么多路,横塘驿站应该就在眼前。加快脚步顺着河堤走,果然,有两位建筑工人顶着烈日在脚手架上忙着,边上有一政府维修的公示牌。




两人兴奋至极,赶紧拿起手机,咔嚓咔嚓乱拍一气,然后才仔细观察起来:驿亭呈长方形,四角有石柱四根,南北各有木柱两根。六架梁,九脊板瓦顶。四周筑砖墙,南北各辟一门,东西各辟一窗。亭后有两株不知名的古树,仍然郁郁苍苍,生机勃勃,直刺蓝天。

亭子很古老,斑斑驳驳的油漆已经剥落,窗子的棱柱裸露着,里面空空如也。因为周围搭满了脚手架,台阶和石柱也已经被木板覆盖固定,朝南两侧的对联已看不到了,据网友介绍,上面镌刻着“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云映胥江”,可见当时驿站之热闹与繁忙。原本亭内有东西两侧有几块石碑,现在因为修缮也都暂时卸掉保存起来。亭上四个角傲然站立的狮子,身形也已不够完整,有所脱落,工人师傅说,那是水泥的,后来补修的,可如今也因为年代久远而残缺不全。




驿站很古老,很有名,已有千年的历史,毁了又建,建了又毁,而这亭子建造在同治十三年,想必和江南很多古老的建筑一样,是历经了太平天国的战乱之后重建的。这凉亭原本是驿站入口的一个大门,身后应该还有旅舍、马房等很多建筑,规模不小,如今楼、庑、台等已杳无踪迹,原本人来人往的横塘路也早已淹没在杂草之中,只剩这孤零零的一座亭子顽强撑立在荒野之中。不过还有一座气派巍峨的石拱桥相伴在侧,无言地诉说着这里曾有的一切繁华与落寞。




拐个弯,登上桥顶,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前面是大运河汩汩流过,一艘艘运输船掀起一团团浪花匆忙驶过;后面则是胥江,水面平静,一幢幢高楼矗立在蓝天之下。此时眺望驿站,才看清全貌,发现亭子四周全是宽阔的水面,处在运河和胥江之间的一个三角洲小岛上,面南背水,临水而筑。“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想象古人在此分手,前路迢迢,归期遥遥,如这滚滚的运河之水一去不返,必然发离别之幽情,黯然销魂也。




如今,两岸高楼林立,公路纵横交错,大桥气势如虹,河面运输繁忙,现代化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只有这一方小小的亭子,落寞无言地站在这里,与这个城市显得格格不入。百多年来,它始终坚守在这狭长的小岛上,迎船来船往,经风霜雨雪,看世事沧桑,任花开花落,宠辱不惊。虽早已失去自己的作用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关于它生动古老的故事,关于它曾经过往的一切,永远留在历史的印记里,鲜活在唐诗宋词不朽的文字里。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