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那记忆中幽静的天井

时间: 2022-12-12 10:41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作家们说,北方人豪爽,住的四合院的院落是宽阔大气,住户众多,热热闹闹。而我们苏州地区的人文静,住房中间的“天井”小巧玲珑,单家独户,幽幽静静。记得儿时住在古镇后塍街上一处坐西朝东的老式房屋,有好几进。头一进为大厅,临街可作店面,门面上有一排“排门”。第二进为可用作客厅接待亲友,第三进是用来住宿、储物。两侧有厢房,可作为房间或书房。每一进后门均为对开实木大门,用“门杠”闩上,互相隔开。在每一进之间,设有相对独立的“天井”。

天井不算大,充其量不过10平米的样子。从前面一进房子的后门进入天井,有两级砂条做的台阶下到天井里。台阶两旁,各有一个青皮石的圆圆的石鼓。从天井去到后面一进房子,也有两级砂条做的台阶。设有高约30公分的木门槛,门槛上面就是落地长窗了。长窗共有六扇,分成三个门框。那长窗是木制的,上面由木条和小木块拼出一小格一小格的花格,每一格中间用“蛤蜊爿爿”封住。下面约一米高的刻有纹路的木板封好,不砌墙壁。

天井一侧的“侧厢屋”用作厨房。厨房与天井相隔的墙壁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木制窗户,也是一小格一小格的,同样是用“蛤蜊爿爿”封好的。不过,那窗户却是向上开启的。通风时,只要掀起来,挂在桁条上吊下来的钩子上。

天井地面是用一种叫“小青方”的青砖侧着铺就的,构成了像大海中波浪般的图案。那青砖年代久了,显得呈青黑色。因此,我总觉得那天井好像是一个池塘,而那青砖一棱一棱地,像是池塘里一条一条鲫鱼的脊背。那天井沿墙一周,设立了一圈“阳沟”,通向西北角的一只“窨井”。阳沟旁边的墙根上,布满了一层青苔,犹如挂在墙根的绿被。


天井的功能一是用来透气,采光。二是日常生活中的洗洗刷刷不会弄湿家中,晒晒晾晾无需阳台。三是私密,在天井里干任何事情,外人是看不到的。早晨起来,父母将那长窗“呀吱”一声打开。走进天井,转向厨房,淘米烧粥。我们就站在“阶沿石”的砂石条上,对着阳沟刷牙。洗好脸,又将洗脸水倒在阳沟里,让它慢慢流进窨井里。白天,大人去干活了,我和哥哥、妹妹就在天井里玩。玩什么“跳格子”、捉迷藏。冬天晒太阳,夏季躲荫凉,很是惬意。




夏日傍晚,母亲将一盆盆冷水泼到天井里,消消暑气。父亲取出铺板,在天井里搁在长凳上。一家人就以铺板当饭桌,在天井里吃晚饭。饭后,将铺板抹干净。父亲会将吃剩下来的饭,放在竹编的饭篮中,挂到天井里的晾衣铅丝上,防止饭“馊”掉。我们洗好澡,一家人就在铺板上乘凉。母亲摇着芭蕉扇,为我们扇凉赶蚊子。父亲则点燃一盘蚊香放在天井里。我们兄弟姐妹躺在铺板上,盯着夜空中的星星,听父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我竟有了井底之蛙“躺井观天”的滑稽想法。冬季里,父母将长窗关上,在里边生个煤球炉子取暖。用木炭烧个暖锅用餐,有天井的高墙“挡”着,吹不到西北风,暖意融融。一年四季没有外部干扰,幽幽静静。




儿时的冬季,比现在的冬季寒冷,下雪天多。每逢下雪,我倚在长窗上,看那飘飘扭扭从上空卷往天井内的雪花。将天井里的青砖抹上一层白色的颜料,天井显得分外洁净明亮。儿时的我们,却去“破坏”这“美景”。将积雪扒开脸盆那么大小,露出那青砖来。在青砖上撒一点白米,再取一只竹编“淘箩”,用一根竹筷撑住,半开半掩地罩上。筷子上系一根长长的绳子,一直连到屋内。冬季觅食的麻雀见到雪地中有一撮米,一定很庆幸哦,就下来啄食。哪知“中计”了。我们一拉绳子,淘箩随筷子倒下了,麻雀猝不及防,来不及飞逃,被扣在淘箩中了。我们就欢呼着跑到天井的雪地里,去抓麻雀,幽静的天井却“热闹”起来了。雪后易晴,白雪融化,寒冷的夜晚,会将房檐上的滴水冻成长长的冰棱,清晨阳光升起,冰凌就闪着银光,很是好看。我们用竹竿将冰棱敲下来,举着它,在天井里跳跃,一点也不怕冷了。




如今,那老屋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耸立的现代化高楼。我们也易地建私宅的建私宅,进小区的进小区,那青砖灰瓦的平房已经难觅踪影,那天井更是成为历史。孙辈们也不再躺在铺板上乘凉“躺井观天”,而是在空调间里,惬意地看着电视,发着微信,眺望世界。住房变得宽敞了,环境变得更热闹了,人的精神面貌变得更振奋了,视野变得更开阔了,生活条件变得更优了。那幽静的小天井,只有在文物保护的老房子中才能见到了。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年鉴工作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