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成语里的苏州——“以貌取人”

时间: 2022-12-14 02:52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释义:根据一个人的外貌来衡量、判断他的品质才能或决定对待的态度。

人物:澹台灭明、孔子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相貌关乎别人的第一印象


与学识、才能、性情、品德等内在相比,外在的相貌往往是了解一个人的第一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以貌取人的事例甚至风气,古已有之。比如春秋时期,美女西施捧心而颦,传为美谈;丑女东施效颦,却沦为笑柄。再比如魏晋时代,崇尚容貌、言行之美蔚然成风,长相俊美、风度优雅的潘安驾车游玩,总会掷果盈车,满载而归,成为绝世美男子的代名词;长相丑陋、不擅言谈的左思出门游玩,总被妇女们乱吐唾沫,垂头而返,直至后来写出《三都赋》,引起洛阳纸贵,才留下文名。甚至整个科举时代,相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功名和仕途,乃至相貌出众成为点选探花的不成文的标准。现如今,信奉“颜值即正义”的依然大有其人。然而,2500多年的至圣先师孔子却以自我反省的方式告诉我们,以貌取人是有失偏颇的。


“以貌取人”的来历


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澹台灭明比孔子小三十九岁,长相丑陋。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认为他才能浅薄。从师学习以后,澹台灭明致力于修身实践。




孔子有个得意弟子言偃,字子游,出生在吴地,是“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人,勤奋好学,尤以文学见长,道启东南,后世称之为“南方夫子”。言偃是常熟人,如今常熟虞山东麓犹存言子墓。言偃曾在澹台灭明的家乡武城担任地方长官——武城宰。澹台灭明在言偃手下做事,为人正派,做事规矩,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言偃对其品格颇为赏识,曾向孔子当面赞赏。《论语》中对此记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后来,澹台灭明渡江南下,到吴楚一带传播儒学,教化百姓。斗胆猜测,澹台灭明之所以南下吴楚布道讲学,除了效法师尊孔子以外,或许与相识相知的吴地人言偃有关。澹台灭明讲究原则,重视取予去就,跟随学习的弟子有三百人,名动诸侯各国。孔子听闻后,自我反省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仅凭相貌判断一个人的品格和才能,对子羽判断失误)。这就是成语“以貌取人”的来历。


澹台湖


苏州城南有澹台湖,湖西通石湖,东过宝带桥入京杭大运河。唐·陆广微《吴地记》载,“澹台湖,在吴县东南十里。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宅陷为湖,湖侧有坟。”澹台灭明南游至吴地,在今澹台湖一带造宅修学。沧海桑田,当初造宅的地方逐渐陷落成一个湖泊,故名“澹台湖”。




连接大运河和澹台湖的宝带桥,始建于唐代,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作为苏州“运河十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带桥·澹台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湖畔的吴文化博物馆(吴中博物馆)已成为苏州地区新晋热门文化打卡点。在“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澹台灭明造宅修学旧址兴建传承和弘扬吴文化、江南文化的博物馆,正是苏州人对澹台灭明求学为师之道的传承。




拟稿:方志办年鉴工作处

审核:方志办年鉴工作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