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 | 一条隐秘低调的小巷——盐仓巷

时间: 2022-12-28 02:02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盐仓巷是一条很迷你、很低调的巷子,不仔细找,还真发现不了。这条巷子的入口在哪里呢?十梓街西端北侧有一栋很显眼的民国控保建筑,现在为苏州市职工服务中心使用。盐仓巷就在职工服务中心与旁边交通银行中间的夹道当中。




现在的盐仓巷仅存十梓街至大新街一段,约100米的样子,但它从前可不是这么短。过去的盐仓巷位于十梓街西端北侧,南出十梓街,东邻锦帆路,北边一直连接到通关坊。




南宋建炎初年,朝廷准许在诸州设置盐仓,苏州的盐仓就设置在这一带,所以这条巷子就叫做盐仓巷了。根据史料记载,这条巷子后来一直叫盐仓巷,但民间苏州话以讹传讹,也称咸菜巷

宋代的官收盐利,曾在中央财政收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天下大计仰东南,而东南大计仰淮盐。北宋名臣晏殊、范仲淹等人,都曾做过盐税官。




宋太宗时,在江南各地实行严格的茶叶、盐等物品国家专卖,严禁民间贩卖私茶、私盐,违者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程度的惩处。后来朝廷批准盐铁使“开江南盐禁”的请示,同意每年卖一部分盐,其中约一半卖给百姓,同时征税;另外近一半征税后再交由商人贩卖。

在南北宋交接的动荡时期,朝廷更是疯狂兜售茶引、盐引以换取商人手中的金钱。宋高宗也毫不避讳地说:“国家养兵,全借茶盐以助经费。”可见盐的重要经济地位。




1907年即光绪三十二年,苏州建私立女校师范学堂,校址就选在了盐仓巷。这条巷子里,还先后住过现代藏书家、学者陈子彝,以及评话艺术家张鸿声。

陈子彝是昆山人,是明末陈继儒后裔,可谓家学渊源深厚,与其后来从事的专业有极大关联。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版本目录家、考古学家、藏书家和书法家王謇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陈子彝,长于篆刻,善识钟鼎、甲骨文,兼长汉碑、南北朝书,临名碑数十种,均能逼真。能诗文,精鉴别碑刻,版本。”可见其博学。




陈子彝早年肄业于苏州草桥中学,与王伯祥、叶圣陶、吕叔湘等人是同窗。并受业于陈志坚、胡石予、金松岑、章太炎等大师。他还曾担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纂主任,并在苏州美专、振华女中兼课以及东吴大学、云南大学任教。

而张鸿声出生于苏州阊门,养父张瑞卿在苏州开设汇泉楼书场,张鸿声从小耳濡目染,听遍了江湖上各大名家的演出。他14岁拜蒋一飞为师,擅说《英烈传》,能起各种角色,如胡大海、常遇春、蒋忠、王玉等,他塑造的人物神形俱佳,擅放噱头,“肉里噱”以幽默见长,“外插花”常嘲讽时弊,风趣而富有回味。

张鸿声功底扎实、技艺全面,能根据不同场子采取不同说法,按行业里的话说,就是有“书性、地性、时性”,因他书路快、说法新、角色好,大获听众赞赏,名噪书坛。




1976年,苏州市建工局在这个地方建了办公大楼,于是盐仓巷分成了两段,南段北至穿心街,北段仅北口与通关坊相连。后来锦帆路拓宽,盐仓巷大部分并入,所以今天仅存最南段从十梓街到大新街的百来米巷子。

巷子虽短,但市口绝佳,就在城区中心地带,看起来巷子里什么都没有,但走出去可以说什么都有,住在盐仓巷里的人想来也是乐在其中。




拟稿:姑苏区双塔街道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