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成语里的苏州——“吹篪乞食”

时间: 2023-03-27 03:36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释义:吹着篪讨吃的。指在街头行乞。(篪:古代的一种乐器,像箫,有八孔。)

人物:伍子胥

出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提起伍子胥,苏州人肃然起敬,因为伍子胥是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规划设计师。想象中的伍子胥应该是一位气宇轩昂的大英雄,但谁能想到,就算是英雄,竟然也有末路的时候,而成语“吹篪乞食”就是这位英雄人生低谷的境况。

伍子胥雕像

    话说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候,楚平王即位,伍奢任太师。后平王听信谗言,将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死。次子伍员(即伍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容(相当于现在通缉令上的人物头像照片),并张贴在各个通道关口要捉拿子胥。子胥先奔宋国,因宋国有乱,又投奔吴国,路过陈国,东行数日,便到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



    就在这时,他碰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人。东皋公非常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就让伍子胥在他家住下。等伍子胥准备出关时,走到离昭关的远处,就看到守卫关口的人在盘查过路行人,伍子胥心想这下没有办法过关了,就又折返回到东皋公的家,思虑过甚,焦急不堪的伍子胥竟然一夜之间急白了头发,看上去像个老人了。过了好多天,东皋公找到了一个长相酷似伍子胥的人,就让他穿上伍子胥的衣裳,作为替身,等待时机,设法混出昭关。

    在过关口的时候,那个替身听从东皋公先前“导演”好的,故意装得慌慌张张,引起守关人员的注意,结果被“眼睛雪亮”的守关将士看到,上前一把抓住了他。那几个在关口值勤的将士以为伍子胥已经抓住,欢呼雀跃,放松了警惕,不再对后面的过路人盘查。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满头白发的伍子胥,穿着破衣烂衫,掮着一只装了不知道什么东西的大袋子,挡住半面脸,侧着头,艰难而又快速行走,加上旁边有东皋公的掩护,竟然混出了昭关。等那几个守关将士盘问那个替身,发觉眼前这个“伍子胥”答非所问,一问三不知,才知道抓错了人,但这时候真的伍子胥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到吴国的时候,伍子胥已很多日子没有吃过东西了,加上路途中受到风吹雨打,衣裳也破烂不堪了,可谓饥寒交迫。蓬头垢面的伍子胥索性脱掉那破了的衣服,上身赤膊,在热闹的街市上,吹起了篪、唱起了曲,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希望人们能够给他点吃的东西。他悲哀地唱道: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无处诉。从宋国一路跑来,孤苦伶仃,杀我父兄的大仇不能不报,到如今吹篪要饭泪纷纷,不知道有哪个好心人能够听懂我唱出的心声来帮助我啊!伍子胥把他的身世唱了出来。伍子胥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史书上称他“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之才。后结识吴公子光,并策划刺死吴王僚,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阖闾任命他为“行人”,成为吴国重要谋臣。 



拟稿:市地方志办年鉴工作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年鉴工作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