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旧志图选系列之名胜(二)
在此晴光方好、水光潋滟的六月时节,江南各地诸多名胜湖景,风光更为宜人,吸引了无数游客。
然而,如果面临这样一道填空题:
最美不过__湖水。
横线之上,到底应该填什么呢?
江南水乡,湖泊遍布,要想评出一个最美,实在为难。大部分江南地区的湖泊,不仅有美貌,还有内涵——大部分名胜湖景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其美貌甚至也经过了历史的佐证。
何以佐证?方志为凭。它们的风光,留在了志书之上。今日,便借《江南旧志图选·名胜》中所收录的历代方志湖图,看一看,江南诸湖若比美,究竟谁最美?
一号选手
西湖
江南不能没有西湖。
西湖是杭州最重要的名片,或许都不用加上之一。但西湖之重要性,也绝不限于杭州——西湖是江南梦幻的影子,是江南印象中最具标志性的一个名字。
无西湖,不江南。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自苏轼之后,西湖之名便与四大美人之西施捆绑在一起,也可以明了古人对于西湖之美的等级认定——绝代佳人级别。
今日西湖容易见,而古时西湖又如何?
在康熙、雍正两部《浙江通志》所收录的两幅《西湖图》中,斑驳的画影也无法遮盖西湖之幽胜。今日,我们仍然能在这模糊的画图中,发现那些熟悉的景点名字——两峰插云、平湖秋月、花港观鱼、三潭映月、苏堤春晓、曲院风荷……
时移世迁,西湖之美却似乎被定格成了某种永恒。
《西湖图》
二号选手
太湖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这首《太湖美》虽然是无锡市的市歌,但是太湖这位选手,却是由无锡、湖州、苏州、常州、宜兴几个城市共同抬出来参赛的。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五湖,从这一个个名字中,就可以明白,太湖,真的太大了。
《越绝书》中称太湖“三万六千顷”,实际上以汉制的顷来说,这个描述不到太湖实际大小的七成——按如今的测算,太湖有2427.8平方公里,相当于六百个西湖。
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养育了长江三角洲的无数百姓,堪称是江南人民的母亲湖。然而这位母亲,不仅以其浩瀚广博闻名,更以其绝美著称于世。
“万里青天一轮月,三更雪浪太湖青。”太湖的雪浪烟波,是不亲见就无法理解的震撼。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太湖诗·初入太湖》中写道:“闻有太湖名,十年未曾识。今朝得游泛,大笑称平昔。一舍行胥塘,尽日到震泽。三万六千顷,千顷颇黎色。”
而下面这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中所收录的《太湖图》,朴拙可爱,倒有田园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展现的某种野趣:
“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
太湖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她是江南地区无数百姓的生计所在,也是他们的精神归所。
《太湖图》
三号选手
石湖
石湖位于苏州西南,属太湖支流,居上方山东麓。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晚年定居于此,将石湖也变成了吴中名胜。
石湖不缺湖光山色。云涛雪浪、雾雨烟蒙,风止波平、一碧如镜,都是古人曾经写过的风光。而其后的上方山、横山、茶磨山、拜郊台,如龙蛇狮象,与湖相对,更是与画图无异。
明代画家文徵明《泛舟石湖》诗云:“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自啼。芳草自生茶磨屿,画桥东注越来溪。”
从道光《苏州府志》中的《石湖全图》《石湖图》,也可以窥见石湖昔日秀美风光。
《石湖全图》
《石湖图》
但是石湖之胜,不仅在于风光,更在于其热闹。
从明代莫旦的《石湖志》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太平繁华景:
其良辰美景,好事者泛楼舡携酒肴以为游乐,无间远近。说者以为与杭之西湖相类,然西湖止水,游者必舍舟于十里外,而又买舟以游,不若石湖之四通八达,无适而不舟也。每岁清明、上巳、重阳三节,则游者倾城而出,云集蚁聚,不下万人,舟舆之相接,食货之相竞,鼓吹之相闻,欢声动地以乐太平,此则西湖之所无也。
石湖,自有其风致。
四号选手
南湖
提到南湖,我们的第一反应或许是那艘红船。
这艘南湖上停泊的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然而,南湖不仅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同样是一处风光胜丽、历代游览不绝的名胜。
宋代的苏轼、杨万里,明代的张岱,清代的钱谦益、吴伟业等人,都曾慕名来游,为南湖留下诸多名篇。而吴伟业在其《南湖春雨图》上所题之诗:“驾鸯湖畔草粘天,二月春深好放船。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也正将南湖春景带入读者眼帘。
文人荟聚之地,必然是红尘繁华之所。据明天启《嘉兴县志》记述:“滮湖亦称南湖,西侧灯含窣渚,北则虹饮濠梁。倚水千家,背城百雉,蒹霞杨柳,菱叶荷花,绿漫波光,碧开天影,雕舷笙瑟,靡间凉燠,此一方最胜处也。”
从雍正《浙江通志》中的《南湖图》,我们也可以欣赏到风起之时南湖的粼粼波光。
《南湖图》
其他参赛选手
事实上,这份湖泊选美的参赛名单,可以很长很长。
江南从不缺少秀美的湖泊,也不缺乏人文底蕴——江南处处好风光,历史上无数人都曾见证,并将这些好风光留在了志书之中。
江南诸湖谁最美?各人心中自有偏。
如果有读者想要了解更多江南名胜湖景,可以翻开《江南旧志图选·名胜》,寻踪踏胜,一览诸湖风光。
拟稿: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