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鉴证苏州 | 苏州是唯一以古城概念参与大运河申遗的城市

时间: 2023-07-24 02:13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40年前的1983年,《苏州年鉴》创刊。从此,真实、客观、全面记录苏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发展变化的《苏州年鉴》成了一部值得信赖的工具书,“鉴证苏州”的活词典。

40卷《苏州年鉴》是苏州市40年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回望40年,让我们从《苏州年鉴》中,采撷奋进历程中的精彩华章,与手机屏幕前的您一起分享,并激励我们发扬“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

苏州是唯一以古城概念

参与大运河申遗的城市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全长约3200公里,流经8个省市,贯通五大水系。


2014年6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苏州段随之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是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大运河苏州段与内城水系连为一体。古城水网是大运河的水系之一,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大运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城苏州是大运河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是古代筑城与水利技术融合的杰出典范。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大运河浒墅关段

《苏州年鉴(2015)》记载: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苏州段随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苏州段遗产范围北起京杭运河与山塘河交汇处,南至京杭运河与太浦河交汇处,遗产区面积642公顷,缓冲区面积675公顷。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由河道和7个遗产点组成,河道包括城区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和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等河道,遗产点包括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4个运河相关遗产和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3个运河水工遗存。


根据近几年《苏州年鉴》记载,大运河苏州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苏州市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播。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开展大运河文化带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大运河沿线是市级重大战略统筹空间。成立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任务纳入县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个性指标体系。分级分类做好运河文化遗址遗迹保护修缮,大运河核心遗产点全晋会馆西厢楼、戏楼后楼修缮工程,盘门城墙东段修缮保护工程加快推进。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及文化展示馆建成开放,吴江大运河遗产展示馆完成建设。完成大运河苏州段(姑苏区)堤防加固工程长浒大桥景观节点工程、新增防洪达标及零星工程、大运河苏州段闸站风貌提升工程建设,提高沿线水工建筑景观品质。推动打通运河步道断点,高新区文昌阁段、姑苏区长浒大桥至泥店港段、吴江区平望镇运浦廊道、盛泽生态廊道先导段等节点实现贯通。京杭大运河宝带桥段航标灯塔提升改造完工。苏南运河吴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荣获江苏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完成沿运河地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和农田环境整治7528亩,完成池塘生态化改造3000亩。推进造林绿化,运河沿线林地面积达2.36万亩,建成省级绿美村庄26个。


苏州“运河十景”建设

苏州“运河十景”(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宝带桥、平望·四河汇集)十大主体工程突出运河文化内涵挖掘、景区环境整治、旅游品质提升和文化产业发展,6个配套工程聚焦沿线风貌提升、环境保护、交通组织、防汛抗旱等工作。包括苏州“运河十景”中的8个景点在内的10个景点,即苏州虎丘山景区、枫桥景区、环古城运河游、平江古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盘门景区、浒墅关古镇、望亭运河公园、宝带桥公园、吴中区博物馆、石湖景区,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江苏“运河百景”。平望“京杭大集”一期、浒墅关古镇蚕里街区、平江古巷中张家巷“苏式生活展示馆”、虎丘夜游等一批文旅项目建成开放运营。“吴门望亭”大运河文体馆、“枫桥夜泊”特色船舫等一批文化空间完成建设。宝带桥南堍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竣工,“平江古巷”建新巷30号、浒墅关文昌阁、虎丘塔影园等文物本体完成修复。盘门城墙完成夜景提升工程,虎丘塔影园试运营,枫桥夜泊船舫民宿、石湖滨湖区域推进建设,横塘驿站完成土地上市方案编制。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苏州市把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贯通起来。整体建设“水韵古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完成盘门核心展示园、平江路展示园、环古城河集中展示带、七里山塘集中展示带、上塘河集中展示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形象系统导入应用,共设置24类455块标识牌。推进宝带桥-澹台湖核心展示园改造提升。实施丰备义仓整体保护修复工程。数字化赋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部署解说系统编写,推进大运河网上文化公园展示平台搭建工作。浒墅关古镇综合开发等14个项目列入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周庄古镇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国家发改委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获得中央资金2000万元。


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播

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发布全国首部地方运河专史《苏州运河史》。出版《苏州运河十景》《满城活水》《江南文化概论》《苏州水文化概论》《家在古城》等著作。推进《苏州大运河图志》《吴江档案馆藏大运河档案史料选辑》《苏州古城》等编撰工作,《苏州大运河图志》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举办“苏州最江南”、“运河+”学者沙龙、“串月江南夜,智汇大运河”等大运河主题学术活动。举行“枫桥夜泊”大运河文化诗会、“虎丘灯会”、“石湖串月”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研究成果《大运河江苏段传统工艺类非遗传承对策研究》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奖二等奖。创作民族交响乐《江河湖海颂》、大型合唱交响组歌音乐剧《大运河》、舞剧《运·河》等运河主题文艺精品。推出刺绣、宋锦、版画、雕刻等不同形式的运河主题非遗作品,举办大运河沿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与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签署筹建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聚焦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出专题报道10多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年鉴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年鉴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