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品位街巷|天赐庄:苏州古城中西文化交汇地

时间: 2023-08-09 08:53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不少老苏州讲起天赐庄,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句话:“天赐庄里洋人多”。确实如此。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美签订《望厦条约》,此后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城市传教,苏州便是其中之一。天赐庄里有三洋——洋学堂、洋教堂、洋医院,洋人自然也就多了。

天赐庄,现十梓街之一段,西起望星桥,东至今苏州大学。古名姜家弄,南宋初,皇帝以该处田庄赐给大将韩世忠,故名为天赐庄,亦称东庄、韩园,清末民初单称天赐庄,余名皆废。清末,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来此创办东吴大学(即苏州大学前身)、博习医院、圣约翰教堂,街名亦改为天赐庄。

这里有最早开办的教会大学之一

东吴大学旧址

清同治十年(1871),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光绪五年(1979)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二十一年,监理公会又在苏州宫巷开办中西书院,不久博习书院并入中西书院。二十七年,中西书院迁至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建立东吴学堂,或称东吴书院,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1952年10月,全国高等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改组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6月改制为苏州大学,校舍规模已较东吴大学旧址大为扩展。


这里有时为苏州十大建筑之一的

圣约翰教堂

位于苏州十梓街18号,毗邻苏州大学本部。圣约翰堂址旧称天赐庄,清光绪七年(1881)美国监理会宣教士蓝柏、潘慎文在此购地筑堂,起名首堂,为圣约翰前身。李仲覃(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的祖父)于宣统二年(1910)为此堂首任华人主任牧师(教区长、连环司)。1915年,监理会拆除首堂,重建了一座建筑面积1855平方米、可容纳800多人的教堂,名为圣约翰堂。苏州的圣约翰堂气势恢宏,由美国人约翰·慕尔设计,时为苏州十大建筑之一。与之同图纸、同结构的圣约翰堂另有两处,一在美国,另一在日本。


这里有苏州最早的 

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西医医院

苏州博习医院

博习医院是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教会医院,也是当时苏州规模最大、设施最为齐全的综合性西医医院,创办者为美国人兰华德和柏乐文。1922年新院落成,有三层半住院大楼和两层门诊楼各一幢。门诊楼外墙以苏州产陆墓金砖砌成,侧面有铭文。博习医院以“医术之精良、器具之完备、诊断之热心、更护之周密”为当时世人所称颂。光绪二十九年(1903)即设有X光机,至1917年正式装备X光全套仪器,并添置显微镜、膀胱镜、验眼电镜等。


这里有培养西式名媛淑女的学堂

景海女子师范学校

光绪二十八年,监理会女布道会创办景海女塾。学校旧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苏州大学本部校园内,现为苏州大学的一部分,基本保持原有布局。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早期代表,赵寄石、杨荫榆、王季玉、吴贻芳等著名教育家都曾在此任教或求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中具有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这样,当年的天赐庄,成了苏州最“洋气”的地方,从大学到教堂,再到医院,可以说,苏州古城与近代文明最早的拥抱,就是在这个地方发生的。


来源:《苏州市志》、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地方志办秘书处

审核: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