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写道“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
一部世界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从苏州老城区的西北角的阊门写出去的,阊门现在苏州依然古韵风貌尤存,气势嵯峨,横跨路中,门楼两层。陆路门外西临吊桥,东接西中市路,西边连接下塘河,东边连接着城内,这一门楼也成为见证《红楼梦》纪实写作风格。
2500多年前是伍子胥建姑苏城的时候,把阊门作为首门,为了表示战胜楚国的决心,阖闾曾一度把此门称着“破楚门”,以达到统一中原之目的。
进入阊门,便是七里山塘街了。曹雪芹写成了“十里街”,或者是那时的度量衡与现今的不同。公元825年白居易从洛阳来到苏州任刺史,在阊门与吴中第一名胜虎丘与人间最繁华的姑苏阊门之间凿河堆堤,水陆并行,游人有了一条可以从容走进遥远年代的历史长廊,也有一处可以恣意咏吟歌唱的文化殿堂。
各种形式的民居河埠和小街河码头,增建了水阁、水榭、船棚。渐渐地这里便有了花船、配以明代建造的水上戏台、船坞、花市等,并与虎丘景区纳为一个整体。七里山塘从头至尾,寺院、祠宇、塔院、冢墓、坊表、会馆、宅第、桥梁等等有案记录的古迹有二三百处,《红楼梦》中的景点有些就来自这里了。
《红楼梦》里家喻户晓的葫芦庙,就是现在山塘街上的普福禅寺。曹雪芹在这里的一句话就交待了《红楼梦》故事发生的地点,交待得一清二楚:“东南方”“姑苏城”“阊门”“阊门外十里街上”“仁清巷内有一座葫芦庙”。仁清巷即是青山桥浜。这也是《红楼梦》里出现的第一座建筑物。
为什么说现在苏州山塘街上的普福禅寺就是曹雪芹笔下的葫芦庙呢?据《百城烟水》记载:“普福寺,在山塘,宋淳熙间僧文诚建。”清末因供奉相传为崇祯皇帝化身的朱天菩萨,俗称朱天庙,每逢四月二十四日这天,是朱天菩萨生日,前来敬香的香客排着长队,还有的从上海、浙江赶来,一度时间,香火十分旺盛。因为这庙里一个狭长的天井,形似葫芦,寺门边的一座桥以恰似葫芦的柄,如果寺门一开,正好就形成一个葫芦,加之这座庙地方狭小,也被人们称为葫芦庙了。
可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一场大火给毁了。在修复的过程中,考虑到世界名著《红楼梦》中涉及苏州人和事较多。在大雄宝殿后的长廊内有从《红楼梦》原著中整理出了十二个最能反映红楼场景的典型素材。第一幅“梦幻寻宝”,梦见一僧一道坐在一块石边高谈阔论,石头顿时变成一块美玉;第二幅“繁华阊门”,展示苏州、阊门与红楼的关系;第三幅“十里长街”,主要叙述《红楼梦》的人间故事是由山塘街、葫芦庙和甄士隐引起的;第四幅“虎丘工艺”,《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讲述薛蟠从南方带回了不少玩具和苏州土特产。第五幅“姑苏佳人”,展示苏州女子才华以及在《红楼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第六幅“元妃省亲”,写大观园明显借鉴于苏州园林;第七幅“慧娘苏绣”,第五十三回写花厅上“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原来绣这璎珞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展示苏绣艺术在《红楼梦》中的独特魅力;第八幅“宝钗扑蝶”,一是团扇一是折扇,这两种扇子都来自苏州;第九幅“海棠春睡”,《红楼梦》中有许多地方与苏州画派作品有关;第五回写到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悬挂在秦可卿的卧房里,反映吴门画派在作者美学思想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吴门画派的影响;第十幅“红楼戏班”,展示昆曲艺术的历史地位;第十一幅“元宵书会”,《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写元宵时,让苏州评弹在《红楼梦》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第十二幅是“贡品花露”,写了宝玉挨打后王夫人命彩云取“香露”来付与袭人。花露展示苏州山塘饮食文化与《红楼梦》的关系。
《红楼梦》第五回的太虚幻境一直是红学界难解的一个结,曹雪芹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规划人物命运的。曹雪芹是沿着苏州的阊门走进了山塘街上,越过虎丘到了花神庙。据传,洛阳牡丹等十二花神在天上犯了罪,被贬民间,有的地方建了花神庙。最早记载见于春秋的《陶朱公书》:“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
《红楼梦》里曹雪芹笔下这座花神庙就在苏州虎丘风景区的西边,经过风吹雨打这么多年,原址已经破落不堪了。现在离原址不远的地方又重新建起了一座花神庙。
苏州山塘街如同一部人生的长卷,它把贾雨村从胡芦里牵出去,再从花神庙里预测了人生的命运,寻找人的生存方法,安放了流浪的人性、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