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1983年,《苏州年鉴》创刊。从此,真实、客观、全面记录苏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发展变化的《苏州年鉴》成了一部值得信赖的工具书,“鉴证苏州”的活词典。
40卷《苏州年鉴》是苏州市40年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回望40年,让我们从《苏州年鉴》中,采撷奋进历程中的精彩华章,与手机屏幕前的您一起分享,并激励我们发扬“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
鉴证苏州
1992年,全国第一个
内河港型保税区在苏州设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苏州以开发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张家港保税区,启动面积4.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张家港保税区是全国首个内河港型保税区,也是唯一的区港合一保税区。2008年11月张家港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转型为保税港区,当时是中国政策最优、功能最齐全的特殊经济区域。
《苏州市志(1986-2005)》记载:
1991年7月30日,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向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呈送《关于建议建立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的请示》。9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呈文《关于建立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的请示》。1992年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张家港,确定保税区选址,并题写“张家港保税区”区名。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保税区设在张家港港区东侧,东至十字港、西南至老套港,北至长江江堤,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启动面积2平方公里。12月2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张家港市召开张家港保税区成立大会。
《苏州年鉴(2009)》记载:
2008年,张家港保税区按照“整合转型”的思路,全力以赴推进功能升级。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在张家港保税区设立张家港保税港区,是当时中国唯一处于县域口岸的保税港区,也是中国第十二个、江苏省首个保税港区。保税港区具备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的所有功能,是全国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的特殊区域之一。12月16日,张家港保税港区新闻发布会在南京举行,30多家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向国内外宣布张家港保税港区批准设立,并解读功能政策和发展方向,为保税港区建设发展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张家港保税港区分为码头作业区、加工区、仓储区、集装箱区、大宗散货区等5大功能区域,将全力打造以大宗货物为特色的国际散货集散中心、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的流域航运中心、以国际采购为重点的国际分拨中心、以专业交易市场为主体的商品展销中心。
经过30多年发展,张家港保税区已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国际资本承载区、现代产业集聚地和大宗商品集散中心。
截至2022年底,张家港保税区含保税港区、扬子江化工园、扬子江装备园、环保新材料产业园等多元载体。占地面积152平方千米。有实行保税区全年纳税超2000万元企业73家、5000万元企业44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9家、5亿元企业4家,5000万元企业中工业企业占到张家港市一半。2022年,张家港保税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23.99亿元、增长5.5%;工业投资49.0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31.36亿美元。(张家港保税区报送《苏州年鉴(2023)》材料)
图片由张家港保税区提供
拟稿:市地方志办年鉴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年鉴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