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苏州子城话西楼

时间: 2023-08-18 09:35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苏州子城

话西楼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刻于南宋的《平江图》,既记载了苏州古城水陆相邻、河街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又承载了许多名胜景点和千年文脉。在《平江图》上,可以看到市中心有一处官署园林建筑——子城。

《平江图》拓印版

伍子胥建的苏州城是大城,里面还有一个子城。子城在春秋时为吴王宫,吴王和西施在此演绎了一段家国情仇。秦汉时为郡守府,是江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唐朝时为太守府,入宋后为平江府署。唐朝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先后任苏州刺史,宋朝范仲淹、滕子京任苏州知州时,办公生活地点就在子城里。子城今日范围大致为:东至公园路,西至锦帆路,南至十梓街,北至干将路。

子城模拟图

唐宋年间,在子城的西城墙上,有一座名楼,叫西楼。西楼,唐朝时又名望市楼,入宋后更名为观风楼,南宋重建后又命名为西楼。因靠近乐桥市中心、商业最繁盛之地,命名观风寓观看风物洞察民俗之意。登斯楼也,又可一览苏州美景,在当时被誉为苏之名胜。在《平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子城西城墙上的西楼,下临金母桥,金母桥跨锦帆泾,西接通关坊。

《平江图》上的西楼

(现通关坊、锦帆路、孝义坊三个地名仍在)

白居易、刘禹锡、杜荀鹤、范仲淹、柳永、苏舜钦、滕子京、杨备、贺铸、范成大等在苏州时,都喜欢登楼赏景、赋诗填词,留下许多优美的诗词。

只有韦应物例外,他是在安史之乱后到苏州任刺史的,登楼后发出: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感叹!为什么韦应物不赏风物美景,发出如此深沉的感叹?

韦应物西楼叹民艰

渔阳鼙鼓动地来,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原为宰相后人、豪门大族的韦应物,也深受战乱之害,目睹了百姓疾苦和社会弊病,从一个权贵子弟变为亲民太守。唐贞元四年,时年52岁的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此时安史之乱虽已过去二十多年,但一些军阀仍不断反叛朝廷,天灾人祸,民生艰难。

韦应物在苏州做刺史三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理赋税,勤政务,矜老疾,话艰难,带病实实在在地为苏州百姓操劳了三年。苏州百姓都以韦苏州这个美名来敬称他。有一天,韦应物收到长安好友李儋、元锡的来信,说要来苏州看望他,他看了信很高兴,便登上西楼,写了一首七律来答复友人: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西楼望月

几个月来,他一直计算着与友人相聚的日期,他登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回了,还不见友人的到来。西楼望月几回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盼望友人到来的迫切心情。但这首诗的重心在这两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邑有流亡愧俸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由于身多疾病,难有作为,于是韦应物想要告老还乡。与此同时,一想到民间疾苦,在自己所管辖的地方有民众流离失所,深感对不起朝廷所给的俸钱。试想,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能够念念不忘百姓,这是何等的人格与官品?

两百多年后,时年45岁的范仲淹被朝廷紧急调到家乡苏州来治水。当范仲淹登楼读到这两句诗后,叹为仁者之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千古名句也是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句诗的一脉相承!

白居易西楼宴宾客

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少年白居易也到苏州来旅游居住过一段时间。离开苏州时,白居易对韦应物说: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没想到几十年后,白居易如愿以偿,先后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在苏州时,时年53岁的白居易疏浚山塘河、筑堤山塘街,还绕虎丘山开渠引水,形成环山溪,使阊门到虎丘水陆两路都便捷通行。有一天,有朋友从杭州来看望白居易,白居易在子城西楼上宴请宾客,当场赋诗一首:

《城上夜宴》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在子城西楼上远望山塘风月万家河两岸,江南水乡一派美好景色,融在月色朦胧之中。西楼上笙歌嘹亮,为这美景又平添了一番风韵。

风月万家河两岸

这首诗排场很大,风月万家河两岸写出了当时苏州城繁华的夜景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长安、洛阳逐渐衰落,江南逐渐成为经济中心,而苏州又是江南唯一的雄州。白居易在另外一首诗中也赞到: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白居易这首诗最后两句实际感叹的是大唐盛世已不可能复返,虽然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60多年,但国家仍是藩镇割据,朝廷无法中央集权,逐步走向衰落。白居易乐中有忧,所以只能暂时在歌舞宴会中忘记忧愁。

刘禹锡西楼赏明月

白居易在苏州任职的第二年,因堕马伤腰,无法处理公务,只能辞去官职回到洛阳养病。过了几年,白居易的好友刘禹锡也被朝廷派到苏州任刺史。白居易在苏州时,经常写信告诉刘禹锡苏州的山川美景,多次提到在子城西楼赏景赋诗的事情,所以刘禹锡刚到苏州,就登上郡治附近的西楼,一览苏州风景,然后给白居易写了一封信:

《到郡未浃日,登西楼见乐天题诗,因即事以寄》

湖上收宿雨,城中无昼尘。

楼依新柳贵,池带乱苔青。

云水正一望,簿书来绕身。

烟波洞庭路,愧彼扁舟人。

在刘禹锡到任的前一年,苏州遭遇了大水灾。此时虽然部分恢复了社会生产,但还是有许多百姓饥饿艰苦。刘禹锡深入民间,访贫问苦,了解灾情,筹谋救灾之策。他上书朝廷得到批准后,从官仓中拨出12万石大米发给灾民,并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很快使灾民恢复了农业生产。由于政绩突出,刘禹锡得到了苏州百姓的拥戴。

过了一段时间,中秋节到了,但直到半夜里月亮才出来,刘禹锡连忙登上子城西楼赏月,心情十分高兴,即兴赋诗后寄给前任苏州刺史白居易:

《中秋夜玩月寄乐天刘禹锡》

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

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

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

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

西楼赏月

这首诗长名为《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白居易字乐天,虽然担任苏州刺史只有一年多,但他在洛阳一直牵挂着苏州,有著名的《忆江南》诗词。他一直思念苏州的香粽、苏州的鲜鹅、苏州的管弦、苏州的美酒。他收到刘禹锡的这首诗后,非常高兴,也和诗一首:

《答梦得中秋玩月见寄白居易》

南国碧云客,东京白首翁。

松江初有月,伊水正无风。

远思两乡断,清光千里同。

不知娃馆上,何似石楼中。

梦得是刘禹锡的字,东京白首翁即指洛阳白居易本人,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此时两人都接近60岁,两鬓都斑白了。娃馆即馆娃宫,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在苏州灵岩山上,这里泛指苏州赏月的佳地。石楼即洛阳香山寺石楼,武则天曾在石楼赏景。白居易在诗的最后还加了一句注解:其夜,余在龙门石楼上望月。

当官几十年,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有被贬外地的经历,特别是刘禹锡多次被贬官,但在苏州工作生活时,苏州的山川胜景、苏州的风物美食,都令两位宦海浮沉的诗人心情舒畅。两位诗人刺史一唱一和,留下了一段苏州、洛阳两地中秋赏月,诗赋美景的佳话!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