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印象中
名人身上总是伴随着
风花雪月的传奇故事
其实,名胜也有
而虎丘作为吴中第一名胜
自然也不缺风花雪月
风,花,雪,月,何谓?
风是风壑云泉
千载呜咽
探幽不觉险,天籁满清听。
回风众壑寒,断涧孤云静。
老僧夜习禅,一壁秋灯影。
——任兆麟
风的故事,与剑有关
《庄子·则阳》:“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
风声低鸣,有如吹剑之吷。
距今约两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在对抗越国的战争中受伤去世。传说,他的儿子——即吴王夫差,为了埋葬父亲的尸体,征调了十万工人,使用大象,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将阖闾的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黄金珍玉陪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藏于其中。
这便是虎丘剑池的来历。
剑池两崖如削,上架飞梁,下临深池,幽冥莫测。在往后的千载时光中,无数人试图一觅剑踪——其中包括越王勾践、秦王嬴政、东吴孙权。然而,并无一人能够寻觅得宝剑。
剑池之剑,或许正如老婆饼中的老婆,夫妻肺片里的夫妻,红烧牛肉面里的牛肉,是只存在于传说之物。
然而这传说,却扎根于虎丘的历史,让吹过剑池的风,也如剑鸣呜咽。
虎丘十景之一的“风壑云泉”,或许也将伴着剑池之风,永远盘桓在文人墨客的吟咏之中。
花是莲池清馥
不辨花水
晓月堕池寒,不辨花与水。
色空妙无著,香来淡如此。
偶然手一编,静对亦已矣。
——任兆麟
花的故事,与一个和尚有关
他自幼出家,少年早慧,十五岁登讲座,二十岁受具足戒,后来求学于庐山净土宗始祖慧远,以及名震天下的鸠摩罗什。
他的名字,叫竺道生。他在当时,对佛法的理解与主流意见相左,引发僧党哗然,被驱逐出僧众。但竺道生依旧坚持己见。
他来到了苏州。他遁入虎丘山,没有人听他说法,他便以虎丘奇石为自己的弟子,向这些无声的岩石讲述《涅槃经》,阐释自己的观点。
传说中,竺道生曾问这些顽石:“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之点头。而池中千叶白莲,也冒寒无声盛开。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
虎丘十景之一的“莲池清馥”,描述的正是白莲池的景色。而一旁的生公讲台,更成为了这段往事的注脚。
雪是海峰雪霁
远树素净
爱兹野色晴,摄衣上峰脊。
饥禽冻不飞,远树素以寂。
独怜寒月光,净照孤峰雪。
——任兆麟
明代李流芳在《江南卧游册题词》中,称虎丘有“九宜”: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
海峰即是海涌峰,也是虎丘的旧名。江南温暖之地,雪薄而清,虎丘冬日之景,堪称素雪耀眼明。
虎丘十景之一,即为“海峰雪霁”。
元人张可久写过这样一首散曲:
【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
雪中游虎丘,峰上有雪,梅花也似雪。而梅花又似真真。
谁是真真?张可久曲中真真,或许是红颜的代指,并不确指哪一位佳丽;也或许,他指的正是长眠于虎丘的一位美人——真娘。
虎丘有真娘墓,而真娘,是唐代妓人,以歌舞闻名。
传说她年少便死去,死后吴中少年遵从她的遗愿,将她葬在了虎丘云岩寺前。
白居易也为她写过一首诗: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芳魂易消歇,犹似江南雪。
月是可中玩月
境旷情幽
玩月步溪来,境旷惬幽赏。
残钟动夜寒,落叶碎秋响。
不见亭中人,风流结遐想。
——任兆麟
虎丘宜雪,也宜月
古人爱赏月,中秋是赏月好时节,而虎丘,当然也是赏月胜地。
袁宏道的《虎丘记》,记载了吴人中秋游虎丘的盛景: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可中玩月”,正是虎丘十景之一。可中,即日、月将升中天之时。
然而赏玩月色,可以是摩肩接踵、丽服出游,也可以是对影三人,疏旷萧寂。
袁宏道在《虎丘记》的末尾,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虎丘之月,或许听遍了这些誓言。若虎丘也像孔稚珪《北山移文》中的北山那样,能思能语,能笑能嗔,是否也会慨叹: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虎丘的风花雪月如此,但虎丘其实不仅有风花雪月,亦有平林远野、书台松影、小吴晚眺等风光。《江南旧志图选·八景》之中,收录了清代陆肇域、任兆麟所编纂《虎阜志》中的虎丘十景图。
其实,除了虎丘十景之外,此书中亦录有金陵的落星栖霞,扬州的梅岭香海,西湖的风荷断桥,徽州的黄山松萝……读者有意,可翻开《江南旧志图选》,尽览江南风花雪月。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