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成语里的苏州——“冲冠一怒”

时间: 2023-10-31 04:12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冲冠一怒

释义:愤怒一下把帽子冲掉了,表示非常愤怒。近义词“怒发冲冠”。

人物:吴三桂、陈圆圆

出处:清·吴伟业《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年幼时父母双亡,由姨妈收养,姨夫姓陈,故改姓陈,居苏州桃花坞。十岁时被姨夫卖到梨园,学习歌舞技艺、琴棋书画。

陈圆圆人丽如花,莺声呖呖,“色艺双绝”,登场演出有名士大家风度,“观者为之魂断”。与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顾横波、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合称“秦淮八艳”。“秦淮八艳”才艺冠绝群芳,然生逢明末清初动荡之时,留下了很多或动人或凄婉的故事。如,擅长诗文的柳如是嫁给“江左三大家”之一、常熟人钱谦益,钱谦益去世后因族人逼迫,悬梁自尽;弹唱俱佳的李香君与“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演绎出了中国古典四大戏剧之一的《桃花扇》;出身苏绣世家的董小宛嫁给“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熬过了战乱流离,最终还是劳累而死。

陈圆圆像

冒襄在与董小宛定情之前,曾与陈圆圆有过一段感情,定有盟约。后冒襄因家事牵累,未能如期赴约,陈圆圆不幸被外戚田弘遇劫夺入京。吴三桂在田家做客,惊艳于陈圆圆的美貌。田弘遇为结交手握兵权的吴三桂,置办丰厚的嫁妆,将陈圆圆赠予吴三桂。彼时的吴三桂担任镇守辽东的宁远总兵,彼时的明朝廷在起义军的进攻和关外清军的威压下摇摇欲坠。

据《明史·流寇》:“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三桂惧,乞降于我。”

吴三桂出身军旅家庭,担任宁远总兵,与清军征战十多年,立有战功。其间,收到已经降清的舅父祖大寿甚至皇太极劝降信,吴三桂均未投降,但也留有余地。李自成进军北京后,吴三桂应崇祯诏书回京勤王,因路远走到半道,听闻崇祯自杀,失去依靠,犹豫不决,意欲寻找新主。李自成进京后,吴三桂为保全父亲吴襄及家眷,本有意归顺李自成,后因刘宗敏勒索虐待吴襄、霸占陈圆圆,与李自成部决裂。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山海关,被吴三桂部、清多尔衮部合击大败。清军得以入关。

可以说,吴三桂降清是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寻求自身利益、维护家族利益的结果。陈圆圆事件有激发作用,并非决定性因素。但“冲冠一怒”发生在风云激荡的年代,男女聚散的“小爱憎”导致了朝代更替的“大是非”,极具戏剧性和冲击力,恰是明末遗民抒发国恨的绝佳题材。于是,有了堪比白居易《长恨歌》的吴伟业《圆圆曲》。

吴伟业像

吴伟业,号梅村,明末清初太仓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擅长七言歌行,诗称为“梅村体”,是娄东诗派开创者。《圆圆曲》,七言歌行,七十八句,五百四十九字,描写了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

《圆圆曲》作为长篇叙事诗,“诗史风范和哀怨情韵相结合”,成为“梅村体”的代表作。“冲冠一怒”随着苏州诗人(吴伟业)写苏州人(陈圆圆)故事的《圆圆曲》流传至今。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