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说古道今|千百年名世同堂——沧浪亭

时间: 2023-10-27 10:04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始建于北宋的沧浪亭,与煊煊煌煌、斯文独盛的文庙毗邻而居,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积淀着千年文化。从一些地图和图片,可以看到沧浪亭主题和布局的历史变迁。

沧浪濯缨

沧浪亭是北宋万历年间,苏舜钦所建别业。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后移居开封,北宋著名诗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

庆历四年(1044)十一月,苏舜钦被弹劾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犯下“自盗”罪,最后被革职为民。苏舜钦为避谗畏祸,翌年(1045)不得已远离政治中心,携妻子且来吴中: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裴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苏舜钦《沧浪亭记》)

苏舜钦美购得此园后,筑亭水边名“沧浪亭”,一时为苏城名园。他卒三四年后,园为章惇和龚氏各具其半为园。章氏“益以增累其隙”,花巨资增山筑亭,人称“章园”,与北城“桃花坞别墅(章楶园)”合称“南北章”。

“子美死,屡易主。后为章申公家,广其故地,为大阁,又为堂。山上亭北跨水有名‘洞山’者,章氏併得之。既除地,发其下,皆嵌空大石,人以为广陵王时所藏。益以增累其隙,两山以对,遂为一时雄观。建炎狄难,归韩蕲王家。”(《吴郡志》)

宋绍兴年间,韩世忠据为王府(韩园),《平江图》中的“韩园”:周围三面环水,园内茂林修竹,沧浪亭于园北水畔。

图片

云衢《谈隽》云:“章氏园,绍兴初韩蕲王提兵过吴,意甚欲之,章殊不悟,即以随军转运榭之。章窘迫亟以为献,其家百口一日散居。韩氏作桥两山之上,名‘飞虹’。张安国书匾。山上有连理木,庆元间犹存。今山堂曰‘寒光’。傍有台,曰‘冷风亭’,又有翊连堂,耿元鼎作记。池侧有濯缨亭。梅亭曰‘瑶华境界’,竹亭曰‘翠玲珑’,木樨亭曰‘清香馆’,其最胜则‘沧浪亭’也。”(《洪武苏州府志》)

城市山林

元代释宗庆建“妙隐庵”于“沧浪亭”西偏;释善庆建“大云庵”于“沧浪亭”东偏。自此,沧浪亭一直为寺观园林。明初沧浪亭景致亦荒疏。沈周谓其:“(沧浪亭)竹树丛邃,极类村落间,所谓城市山林也……池广十亩余……撤桥若与世绝。”(《草庵纪游诗引》)

图片

明嘉靖间,知府胡缵宗改妙隐庵为韩蕲王祠,释文瑛在大云庵重建“沧浪亭”。归有光在《沧浪亭记》中说: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馀,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高山仰止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江苏巡抚王新命于园西部建苏子美祠。三十五年(1696)宋荦抚吴,构亭于山之巅,又得文徵明隶书“沧浪亭”三字作揭诸楣,在园北新增园门。

名为重修,实同再创。康熙皇帝南巡驻跸游览,并有沧浪亭只可作为官绅议事、官府接待之地,不可作为官员办公所在的圣谕。改建后,“春秋佳日,游屐麕集,遂擅郡中名胜”。雍正年间,在原沧浪亭北部基址建抚署行辕“近山林”。

图片

乾隆皇帝南巡亦驻跸游览,《南巡盛典名胜图录》中载有《沧浪亭图》。

道光七年(1827),梁章钜修葺,增五百贤良祠,苏州藏书家顾沅和苏州十几位士绅,发起在沧浪亭中建五百名贤祠以祭祀苏州历代名人的倡议,江苏巡抚陶澍见到顾沅所藏吴中名贤画像300余幅后,对此倡议大力支持。后经顾沅等广为搜集,又得200多幅,于是命孔继尧临绘,沈石钰勾摹刻石。陶澍购得亭旁房屋,于次年改建为祠。自此,五百名贤祠正式设立并每岁以时致祭。

咸丰十年(1860)沧浪亭毁于兵火。兵火过后,张树声抚吴又新建沧浪亭。同治十二年(1873)江苏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先后重建苏子美祠、中州三贤祠。应宝时为祠题名“五百名贤祠”。碑记厅曾有石刻对联:“景行维贤,鉴貌辨色;求古寻论,勒碑刻铭。”凸现了以“景行维贤”为主的思想。同治十三年(1874),薛时雨题楹联“千百年名世同堂,俎豆馨香,因果不从罗汉证;廿四史先贤合传,文章事业,英灵端自让王开。”

千百年名世同堂,从江湖之远的山林间到庙堂之高的名贤祠,沧浪亭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转身,成为了苏州一座重要的文化地标。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