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百代营匠名古今 核雕传奇闻天下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带人们走进了一个指掌之间的灵巧世界,也令人们不禁联想到这背后的“巧人”“巧思”“巧心”,乃至“巧境”——位于中国苏州吴中的“中国核雕村”舟山村。
舟山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西濒太湖,北倚穹窿山。春秋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一统置吴县后,村域隶属吴县,历2200余年。21世纪初撤吴县市,舟山村隶属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2001至2003年,光福的舟山村、黄渠村、塘村村、陈华村合并为舟山村,2007年,舟山村划归香山街道。2022年底,舟山村域面积7.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82人。
春秋风云,孕悠久历史
太湖之滨、穹窿山南一片约70余村落范围(今香山街道和胥口镇部分)古称香山,源于春秋时吴王种香之地。舟山村域处于香山中心范围,吴王在此建离宫,史称“南宫”,并开凿南宫塘,连通太湖。《香山小志》载:“南宫乡在吴县界,亦吴王离宫,今小苑岭南尚有两石门臼宛然相对……小苑岭下有村名石桥,去门臼处不半里,离太湖里许,此当是南宫故址”。发达的水上交通,使舟山村在明末清初呈繁荣之势,境内塘村的横街两边曾商铺林立,盛极一时。今南宫塘上吕浦桥、南塘桥、全忠桥,村内韩家场公井、宏茂店公井、钟弄里古井等数十口古井,同安禅寺等古迹仍基本完好。2014年,舟山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南塘桥(清代)
周景王至周元王期间,崛起的吴国与越国不断相互征伐,太湖一带成为交战的主要战场,水师是两国交战的主要兵力,同时太湖又是两国北上争霸的必经水道。为对楚、越作战,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相,以孙武为将,在太湖边舟山一带督造舟船,训练水师,“舟山”之名由此而来。据《水战兵法》所载,吴国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及楼船、桥船、突冒等不同类型,其中大翼战船长12丈,宽丈6尺,可容载91人,成为古代水战的划时代标志。吴王在舟山的营造,诞生了早期的香山工匠,也在香山播撒了好雕善刻的种子。
吴国战船
吴越位置示意图
匠心巧运,传香山美誉
随着吴国的覆灭,岁月的流逝,当年的船坞早已不复存在,但“好雕善刻”的传统却融在了舟山人的血液中,代代传承。舟山人已不再造舟,而开始造房。北宋末年,官府在苏州设立应奉局,征调吴郡能工巧匠赴东京营造苑囿,其中不乏香山工匠。南宋时,祖辈相传的香山工匠初步形成体系。《吴郡志》云:“江南工匠,皆出于吴中香山。”到明代,形成了一个集木作、泥水作、砖雕、木雕、石雕、叠山、彩绘等多种工种于一体的建筑流派——“香山帮”,在建筑业中大放异彩。
香山帮营造木结构
被后世尊为鼻祖的香山帮泰斗蒯祥,出身木工世家,妙手匠心,精研《营造法式》,有“蒯鲁班”之称。蒯祥先后参与和主持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深得赏识,累至工部左侍郎,北京城曾有蒯侍郎胡同。《宪宗实录》赞其云:“凡百营造,祥无不与”。《天工开物》云:“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蒯祥卒后葬于故乡太湖之滨,墓前有明英宗所赐“奉天浩命碑”,今蒯祥墓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又有姚承祖、陈桂芳、薛福鑫、陆耀祖等名匠,代有人才,其中姚承祖所著《营造法源》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之宝典”。
姚承祖《营造法原》
从气势恢宏的北京故宫到布局精巧的苏式园林,香山帮建筑蜚声海内外。其中舟山工匠作为香山帮工匠的一部分,其设计及参与的作品在中华建筑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代表性的有陈桂芳设计的东山春在楼(雕刻大楼),陈耀元负责建设的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工程。首都国际机场、苏州留园、西园、北寺塔等的建设维修中也留下了舟山工匠的手艺,在苏州的各大古建筑企业中有众多舟山工匠从业。在舟山村的提升改造工程中,苏州核雕艺术馆、吴工坊、瑞园等都采用了香山帮建筑风格,舟山瑞园位于穹窿山南麓,由薛福鑫领衔设计建造,是为数不多的依山而建的苏式园林建筑。
东山春在楼(雕刻大楼)
留园五峰仙馆
作为苏式建筑的代表、江南建筑的典范,2006年5月,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之一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的发展,带动了相关手工业的兴盛,由“大木作”向“小木作”延伸,木雕、砖雕、核雕、书画等众多工匠在舟山集聚。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和人文底蕴,造就了舟山人的钟灵毓秀。《香山小志》记载:“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舟山工匠的苏作明式家具、红木雕刻、砖雕门楼及照墙等都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钟锦德作品紫檀木雕《南湖红船》入藏国家博物馆,常州国宾馆照壁《龙城胜景》的砖雕巨龙栩栩如生。
苏州网师园“藻耀高翔”砖雕门楼
指尖传奇,展天地乾坤
在微雕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舟山人更加专注于方寸之间的“指尖传奇”——核雕。在香山营造技艺的浓厚氛围中,从彩画、砖雕、石雕、牙雕等传统技艺中汲取技法和营养,并一代代传承和创新,将一牧小小橄榄核雕刻成人们竞相收藏的艺术品,成为近代以来核雕技艺的发源地和主产地。
核雕材料主要为胡桃核和橄榄核,确凿见于著述的最早核雕作品是明代之物。《清秘藏》记载明宣德年间有奇人夏白眼,“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明魏学洢的《核舟记》描述了天启年间核雕艺人王叔远的作品“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令人叹为观止。清乾隆年间,吴县核雕艺人杜士元人称“鬼工”,技艺高绝。清钱泳《履园丛话》云其有穷极工巧之能事,所刻核舟,值银五十两,好事者争相购得。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清代雕刻家陈祖章的“东坡夜游赤壁”橄榄核舟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象牙原料十分短缺,一批牙雕艺人改用乌榄核为原料雕刻谋生。民国初年,舟山人殷根泉、殷根福兄弟以佛教经典人物为题材,用橄榄核雕刻罗汉头佛珠,罗汉表情自然、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深受信徒喜爱。殷氏兄弟在上海开设“永兴斋”,销售核雕罗汉,风靡上海滩。为扩大生产,殷根福回家乡舟山村开设核雕作坊“杭州府台”,招收弟子,形成批量生产,带动了家乡核雕业的发展。同期,香山水桥牙雕艺人赵阿根在上海开设“赵盛记”,招收舟山弟子雕刻出售橄榄核雕。
十八罗汉
新中国成立初,永兴斋、赵盛记实行公私合营,受当时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核雕市场处于低迷阶段,核雕艺人纷纷转营他业,技艺濒临失传,仅有钟年福等少数艺人坚持。1967年,高国石、钟年福等人筹建舟山雕花作,1968年正式成立,主要为家具企业加工雕花板业务。1970年,在舟山雕花作的基础上组建舟山雕刻厂,钟年福任厂长,招聘民间核雕高手须吟笙等人,恢复橄榄核雕生产。同时招收了宋水官、须培金等首批雕刻学员,传授核雕技艺,为核雕技艺的传承打下了人才基础。1973年,光福红木雕刻厂和位于东山镇的吴县工艺美术厂分别成立核雕车间,抽调舟山艺人,使核雕技艺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一时期,核雕创作也开始摆脱佛珠单一题材,开发了风光、生肖等新题材,为丰富核雕作品题材奠定了基础。1975年,舟山雕刻厂更名为舟山工艺厂,至八十年代期间,舟山工艺厂在外贸渠道获得了很大发展,从业人员近百人,一度达到其成立以来的辉煌阶段。
舟山核雕厂老厂区
九十年代后,社队办企业逐渐凋零,工艺品厂最终解散,艺人陆续离开转行,但仍有宋水官、周建明、须培金、钟秀琴等少数艺人执着坚守市场黯淡的核雕行业。2000年前后,周建明、须明华通过在京津的沈阳道、潘家园等文玩市场设摊销售逐步打开了核雕产品的销路,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在北方多省引起轰动,核雕作品重回大众视野。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艺术品市场的升温,核雕从业者开拓市场的努力终于迎来了丰收,舟山核雕的消费市场由京津地区向东部沿海城市扩展,舟山核雕得到广泛的认可,获得了名利原始积累。2005年后,核雕产品价格直线上升,从业人员不断增多,四面八方的人慕名至舟山学艺。核雕技艺最终赢得了时光,打败了岁月。2007年,以舟山核雕为主的光福核雕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核雕之“核”与“和(合)”谐音,有着阖家幸福、和和美美、百年好合等美好寓意,艺术理想与美好愿景借艺人之凿镌刻在了这小小果核之上。百年来,在数代艺人的坚守和传承下,舟山核雕迎来了今时之盛。舟山核雕吸收石、玉、木、竹等微雕艺术精华,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运用浮雕、圆雕、透雕、平雕等手法,以精、细、奇、巧取胜,作品构思缜密、设计精巧、形神兼备,有巧夺天工之神奇,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艺术品。作品题材突破了以往宗教、神话类传统题材的束缚,扩大到人物、动物、山水、园林、民俗等,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融入现代中国元素和世界文化元素,使核雕题材更多样、形式更新颖、内涵更广泛。舟山艺人的作品在全国各类工艺大赛中屡获奖项,其中,2009年宋水官作品《乘风破浪》和2019年钟秀琴作品《深圳之春》(合作)先后获得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
宋水官《乘风破浪》获山花奖
钟秀琴《深圳之春》(合作)获山花奖
历久弥新,续千年华章
面对舟山核雕发展的喜人势头,政府不断加大对核雕行业的引导与投入。近年来,舟山村启动改造提升工程,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中国核雕第一村”。苏州核雕艺术馆、核雕缘、吴工坊、核雕风情街、桃园小筑、蓝园·太湖舟山文旅产业园等相继落地。其中位于村内核心位置具“香山帮”建筑艺术特色的“苏州核雕艺术馆”,是保护和传承核雕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汇集当前核雕领域的大家之作,以详尽的展品和资料介绍了核雕技艺的起源、近代舟山核雕的发展历史、舟山核雕代表人物,以及核雕制作的工序等。在这里,核雕文化的前世今生得以复现,“工、艺、器、道”的艺术规范得以彰显。
核雕缘
苏州核雕艺术馆
走进舟山村,白墙黛瓦,安静怡然,整个舟山村仿佛也沾染了核雕玲珑精致的气韵,小巧而又整洁。漫步其中,门店作坊鳞次栉比,家家摆柜、户户挂件,街道两旁随处可见的棕色招牌几乎都印着“核雕”二字,不经意间,便有可能路过一个核雕世家。舟山人多以核雕为业,现有核雕工作室、陈列室500余家,云集从业人员3000多人,形成大师工作室、前店后坊的经营作坊、家庭作坊以及集中园区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获得各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乡土人才、技术能手、民间工艺家、工匠名师、文化产业重点人才、艺术名家等称号的艺人有100余人。
宋水官大师工作室
周建明大师工作室
须吟笙雕刻艺术纪念馆
须培金大师工作室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舟山村乘上电商浪潮,拓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商平台和网红经济孵化基地,聚集16个专业直播团队、80余名专职网络主播,打造互联网直播带货新渠道。据统计,全国80%的核雕产品来自舟山村,有“中国核雕看苏州,苏州核雕看舟山”之誉,2022年,舟山核雕产值约4亿元。舟山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商旅文化产业发展示范村”“中国特色商业街”“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江苏省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核舟记》止笔于对核雕工艺“技亦精怪矣哉”的赞叹,而舟山核雕在岁月的磨洗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凭借千百年来传承的雕刻工艺和现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下,为“历史有根、文化有脉、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舟山核雕注入源源不断发展动力。
来源:方志江苏
审核: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