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蔬食,庭院深深;江南街巷,姑苏为最。在苏州读懂平江九巷,你便读懂半个江南。这里众多名人志士曾居此,如颗颗珍珠散落其间。他们生于兹,长于兹,或为学术巨擘,政坛领袖;或是社会贤达,仁人志士,在姑苏的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
苏州作为“状元之乡”,尤以平江区“贵潘”状元潘世恩最得荣宠,因祖上迁自徽州大阜村,亦称“徽潘”,家族中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和另一支因经商致富的“富潘”相区别。
钮家巷潘世恩宅
今天平江临顿路钮家巷3号是清乾隆状元潘世恩宅,旧称“状元府”,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潘世恩(1769—1854),字槐堂,号芝轩,吴县(今苏州)人。自幼聪颖好学,十六岁应“童子试”,弱冠之年中举,乾隆五十八年(1793)殿试夺魁考中状元。从此官运亨通,“少年得进崇阶,又系鼎甲,宜爱惜声名,切勿态志,前程远大”(嘉庆帝为潘世恩奏折批语)。嘉庆四年(1799)擢升内阁学士,嘉庆十七年(1812)起晋升工部、吏部尚书。道光十三年(1833)后平步青云,官至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衔,且受赏甚多,如赐戴花翎、黄马褂等。直至八十二岁,恩准赏全俸留京养老。
嘉庆十四年(1809年),为奉养父亲潘奕基,购得钮家巷原河南巡抚顾汧宅园的一部分修治为宅第。嘉庆十九年(1814年)丁母忧回苏,后陪父在此居住13年。期间他遍读群书,研究学问,完成《读史镜古编》等著作。咸丰二年(1852)年,潘世恩中举六十年,可参加为新科举人所设的“鹿鸣宴”。当时他应回原籍地江宁(今南京)赴宴,后经皇帝特许参加顺天府(今北京),以示体恤。次年,潘世恩是乾隆癸丑科状元,正逢六十甲子,时年八十五岁,经奏准重赴“恩荣宴”,咸丰帝亲书“琼林人瑞”四字匾额,以示荣宠。当时主持会试的主考官是其子礼部侍郎潘曾莹,一时被传为科场佳话。
潘世恩为官五十余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长期身居高位,处世谨慎,以高龄保荐林则徐、姚莹等人,在改善漕运、治理黄河水患、筹划边疆事务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清史稿》载:“四年卒,遣亲王奠醊,入祀贤良祠,谥文恭。”与此同时,咸丰帝对其三个孙子祖同、祖荫、祖保分别赏给进士、翰林院侍读、举人的身份,并恩准祖同、祖保分别参加同年举行的殿试、会试,因而晚清史学家陈康祺在《郎潜纪闻》称他是300年来最有福气的宰相。太平天国时期,英王陈玉成来苏州会见忠王李秀成,曾在此居留数日。2014年潘世恩故居经政府修缮,作为苏州状元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南石子街潘祖荫故居
“仁美坊,南显子巷口,表右史上官涣酉所居”。《苏州府志》记载上官涣酉是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可见南显子巷自古以来为显宦居所。巷子内外古建筑鳞次栉比,书香气息浓厚。作为“贵潘”后人,潘世恩之孙潘祖荫故居位于南石子街(6-10号)。道光十四年,祖父潘世恩得御赐圆明园宅邸,为谢皇恩,伯父潘曾莹(潘世恩次子)改造南石子街的老宅时,分为三路五进,整个故居既有江南民居特色的走马楼,又有北京的四合院格局,是融合南北特色的建筑。改建后的潘宅规模宏大,他和弟弟潘祖年也在此居住。
潘祖荫,字东镛,号伯寅,潘世恩孙,清道光十年(1830)生于北京米市胡同。其父潘曾绶(潘世恩三子),字绂庭,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等。在父亲熏陶下,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涉猎百家,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殿试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年间累官至刑部尚书、军机大臣。他虽身居高位,却勤于政务,秉性直爽,广结天下朋友,任贤爱才,曾三次鼎力密保左宗棠,使其成为“同治中兴”重臣。潘祖荫为官体恤民情,常为民请命。同治二年(1863)曾上疏减免江苏赋税,为民救灾,无微不至。打理政务之余,他对金石、图书特别嗜好,其宅“攀古楼”专藏青铜器。光绪十六年(1890)他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赐谥文勤。
去世后,他留下的大部分文物珍品由其弟潘祖年运回苏州,藏在南石子街旧宅内。1937年抗战爆发前,南石子街潘宅仍有藏品数百件之多。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三件西周青铜重器,前两件就为潘氏收藏。抗战苏州沦陷时期,曾先后有大批侵华日军闯进潘宅“抢宝”,幸亏潘祖年孙媳潘达于早做准备而未遭洗劫。
建国初期,她让深埋地下的珍宝无偿捐赠国家:大克鼎今藏上海博物馆,大盂鼎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2007年,101岁的潘达于与世长辞,从此她守护国宝的故事和大鼎一起千古流传。
今天,苏州将潘祖荫故居打造成“探花府花间堂”,作为现代阅读空间,传承文脉,焕发新姿。
曲径通幽,万“巷”更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苏州城里的豪门“贵潘”后裔已星散各地,“贵潘”家族的故事在姑苏依旧绵延,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