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古镇古村系列——吴江区震泽镇

时间: 2024-01-10 09:34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震泽镇地处太湖南岸,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苏州南部,吴江区的西南部,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震泽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是一颗镶嵌在苏嘉湖平原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震泽作为唯一与太湖别称同名的古镇,就有“吴头越尾”之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

改革开放以后,震泽凭借区位优势和历史传承,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旅游业,与此同时她也有了众多头衔:中国亚麻绢纺名镇、中国麻纺集群产业基地、中国蚕丝被之乡、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亚麻蚕丝被家纺名镇、中国太湖农家菜美食之乡、中国太湖美食之乡、中国阿拉伯头巾之乡、中国纺织服装商业20年杰出集群、中国幸福乡镇、中国蚕丝之乡、中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镇、中国商业名镇、中国特色小镇、中国美丽宜居小镇等。

“拱桥塔影”古迹丰

“吴根越角”人才兴

据《尚书》禹贡篇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一名来源于太湖的古称。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陶片来看,震泽先民早已于5000年前就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震泽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期归楚。秦代、东汉、三国时期均属乌程县,西晋时属东迁县。唐开元年间,定名震泽。宋绍兴年间,设震泽镇。清雍正四年(1726年),划吴江偏西地置震泽县,震泽镇乃属震泽县。1912年,震泽县并入吴江县。1952年,震泽镇升为县属镇,直属吴江县。2003年,震泽镇与八都镇合并为震泽镇。

悠远的岁月,深厚的积淀,为震泽古镇留存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古镇现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级文物控制单位13处,这些深深的庭院、典雅的厅堂、古老的石桥,就像是震泽古镇史册上依次排列的岁月章回,是震泽千年古韵的魅力所在。

宝塔街东的禹迹桥,传说为纪念大禹而建,桥身南北走向,拱形单孔。镇东的慈云寺塔高大挺拔、俊俏雄伟、造型精美、别具风采,成为镇区的制高点,一枝独秀。禹迹桥与慈云寺塔,构成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这塔桥相依的画面是江南水乡的符号,也是震泽古镇的标志。禹迹、思范两桥一东一西,如两轮明月,遥遥相望,互相呼应,堪称姐妹桥而相媲美。宝塔街,因街东建有慈云寺塔,故名之。在宝塔街的西段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师俭堂。漫步宝塔街,跨越禹迹桥和思范桥,瞻仰王贤祠,浏览师俭堂后,悠闲地坐在茶馆里喝上一杯震泽特有的熏豆茶,便会真切地感受到这江南古镇的文化熏陶。

除了文物古迹的传承,历史给震泽带来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熏陶。震泽一向以崇文重教、文化昌盛闻名,千百年来,这里雅士齐聚,文人涌现,自宋绍兴四年(1134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先后有进士15人,举人33人。著名的有宋代儒林三贤王蘋、陈长方、杨邦弼,明代按察副使吴秀,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施则敬,著名金融家施肇曾,著名外交家施肇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王芳等一大批杰出人士,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艺术等领域卓有贡献。

  

                           王锡阐                                               陆龟蒙

                             杨嘉墀                                             费孝通

历史上还有更多的名士学者在震泽定居或游览。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战胜吴国,后隐居震泽垂钓斩龙潭;唐代诗人张志和结庐浮玉墩,留下“数椽结庐,一水环境;玉山浮游,震泽清净”的佳句。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在震泽修筑别业,养鸭藕河滩,寄情一方水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四次访问震泽,提出城乡物资交流互通的作用,改革开放后震泽乡镇企业经济得到大力发展,震泽镇也随之成为江苏省重点中心镇。

水乡泽国利交通

缫丝养蚕富百姓

震泽依水而生,因水而名,傍水而兴。镇东有北麻漾,西有徐家漾,北有长漾,还有密似蛛网的湖荡河流。頔塘河呈东北西南走向贯流镇区,頔塘本名荻塘,古时地多芦荻故名,旧称震泽运河。初为晋吴兴太守殷康所开。唐贞元八年(792年),湖州刺史于頔修缮堤岸,重修荻塘,民怀其德,把“荻”改“頔”(两字同音),改称頔塘,以作纪念。頔塘东通上海,南抵嘉兴,西接湖州,北达苏州,水量丰沛,水质清澄。頔塘河向震泽地区的先民提供取之不尽的生活和生产(缫丝)用水,可以说是震泽的母亲河。

太湖南岸的震泽借助頔塘河的水利之便,依靠蚕桑发祥。蚕丝是震泽的经济命脉,震泽以生产蚕丝而闻名遐迩,晚唐文学家、农学家陆龟蒙寓居震泽时,作诗有“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尽趁晴明修网架,每和烟雨棹缫车”。在明代,震泽出产的辑里丝、辑里干经是湖丝中的精品,历来蜚声海内外,震泽成为中国著名的丝市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小镇出口的辑里丝五千四百余担,产量占全国十五分之一,震泽古镇成为国内有名的“蚕丝之乡”。清代诗人在《荻塘棹歌》中所咏唱的“经络蚕丝一万家”,正是水乡古镇丝行林立、丝业繁忙的写照。20世纪20年代,苏南地区的蚕桑改良发端于震泽地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蚕丝改进社、制丝改良传习所、震丰缫丝厂、蚕丝合作社相继在震泽建立。40年代,镇上有丝经行23家,常年不辍经营丝经生意。新中国成立初,镇上有丝经行28家,从业人员144人。60年代,震泽镇先后办起3家队办缫丝厂。70年代,蚕丝产业发展很快,镇上建立蚕丝外贸站,办理蚕丝、蚕茧及丝绸收购业务。90年代初,震泽“丝市”兴起,有生意头脑的率先办起缫丝厂、绢丝厂、丝织厂,一批有识之士创办蚕丝被厂,打出响亮的品牌。蚕丝被产业成为震泽镇的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和富民产业。


一根丝线串古今

幸福小镇美名扬

蚕桑是震泽的地标,蚕丝是震泽的灵魂,丝业公学启蒙震泽人开眼看世界,江丰农工银行开中国民间银行之先河,悠悠頔塘河是近代中国“水上丝绸之路”,而种桑养蚕、剥茧缫丝的传统,数百年来绵延传承,不绝如缕。

丝织业的发达,带领着震泽的经济腾飞、文化兴盛、美食遍布。进入新世纪以来,震泽人民大力发展丝织产业,依靠着天时地利人和,震泽的丝织业更为兴盛。2008年,震泽镇“慈云”“辑里”“太湖雪”“山水”“丝立方”引领的蚕丝被企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全镇蚕丝被生产企业和蚕丝被原辅料生产企业有150余家,蚕丝被的销售量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4%100万条精品高档蚕丝被出口东欧、北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全国蚕丝被行业的37%2013年,震泽镇被誉为中国蚕丝之乡。2015年,全镇有蚕丝被中国驰名商标2件,江苏省名牌产品和江苏省著名商标5件,苏州市名牌产品和苏州市知名商标10余件,蚕丝被及相关企业生产的蚕丝被300万条、真丝原料1万吨、真丝床上用品100万套、蚕丝服装与真丝围巾等100万套(条)销往国内外130余个大中城市。震泽蚕丝产品已延伸到家纺、丝绸系列产品等各个领域,是年,蚕丝被及丝绸系列产品销售收入达12亿元。

图片

自古以来经济的发达和悠久的历史也造就了震泽的美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震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震泽的太湖农家菜历史源远流长,具有“鲜、野、土、奇”的特色,居住在震泽的农家人,一代代传承着独特的太湖农家菜。夏禹思乡品方糕,西施范蠡煮蟹虾,张志和喜食小银鱼,陆龟蒙鸭肴宴宾客,乾隆称赞黑豆腐干,费孝通饮用熏豆茶。各式菜肴、丰富小吃、特色茶点,形成了太湖农家菜这一独特品牌。那些著名的菜肴,风味诱人的传统美食小吃,都让往来的游客大饱口福,记得舌尖上的震泽。

图片

那美丽如画的古镇建设,与大自然亲密融合的优良环境,传统文化和古镇特色的演绎,震泽镇居民悠闲自得的幸福生活,是震泽镇人民的荣耀。震泽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2个文体团队,健身锻炼人群达1.8万人;参加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的各项文体比赛连续获奖;“欢乐震泽”的文艺表演,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古镇居民欣喜地感受到,曾经略显冷清的家园搬进了一批批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安静的小巷迎来了更多游客的造访,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成了摄影家眼中珍贵的镜头。震泽镇被评为“中国幸福乡镇”实至名归。


一根蚕丝成为震泽镇的发展主线,一条集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美食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和丰润灵动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已经形成。美丽震泽建设永远在路上,将特色产业、古镇旅游、自然生态和新城建设相结合;古韵新风交相辉映,把震泽真正建设成美丽城镇,成为江南水乡中独具韵味的一颗明珠。未来的震泽将更加宜游、宜业、宜居、宜文,她必将在现代化新城镇建设中奏出更加华美的乐章。

常有一丝牵挂在震泽!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