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八幢好风景呀,宝带那桥洞数呀数勿清……”那咿呀的苏州景小调中数不清的桥洞就属于大名鼎鼎的宝带桥。宝带桥是中国十大名桥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联拱石桥。它地处京杭古运河西侧的澹台湖口,南北走向,与古运河平行,桥全长316.80米,宽4.1米。整桥采用53孔连拱薄墩形式,多孔联缀,既便行船,又利泄洪,是贯通江浙陆路古道和宣泄太湖之水入海的重要津梁溢口,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谁持彩练当空舞?宝带桥是卧在江南运河上的一条玉带。它的建成与运河的兴起密不可分。明代隆庆《长洲县志》引陈循《宝带桥记》称:“苏州府城之南半舍,古运河之西,有桥曰宝带。运河自汉武帝时开,以通闽越贡赋,首尾亘震泽东壖百余里”,因此“唐刺史王仲舒,始作巨堤障之,以为挽舟之路,实今为郡之要道也”。隋大业六年(610),开凿京口(现镇江)经苏州至杭州的江南运河,将江南地区的稻米和贡品北上进京。到唐代,漕运进一步发展,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苏州刺史王仲舒在江南运河苏州段修筑纤道,既利挽舟拉纤,又能使澹台湖上游之水直通吴淞江入海。民国《吴县志》云:“唐刺史王仲舒捐带助费创建,故名”。桥建成后,人们为纪念王仲舒捐助自己腰间的宝带建桥的功绩,故称此桥为“宝带桥”。
“借得他山石,还将石作梁。”木质的宝带桥维持了四百多年,屡次坍圮,明洪武《苏州府志》载:“舟车往来之冲桥界澹台湖,故木不能支,久过者危之,绍定五年(1232)郡守邹应博始易以石。”后又屡修屡废。明《姑苏志》载:“明正统间,巡抚侍郎周忱又为修治。”修治后的宝带桥“长千三百二十尺,洞其下凡五十有三,而高其中之三,以通巨舰”,所形成的形制与规模,保持至今。清乾隆《苏州府志》载:“康熙九年(1670)大水冲圮,十二年(1674)巡抚都御史马佑、藩司慕天颜、知府宁云鹏各捐俸重修。”清同治《苏州府志》载:“道光十一年(1831),江苏巡抚林则徐主持修治。”《太湖备考续编》载,“共费工料银六千六百七十有奇”。
1915年,澹台湖水面浩渺开阔,宝带长桥延绵远去
风雨如磐暗故园
这座千年古桥,在近代史上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岁月。同治二年(1863)9月28日凌晨,清军请来镇压太平军的英国洋枪队头目戈登,为了让轮船能通过宝带桥,他下令拆去桥之第九孔。第二天傍晚,被拆主桥孔的相邻桥孔连续倒塌,致使全桥连续倒塌26孔。后经同治十一年(1872)修葺。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轰炸飞机对苏州进行无差别轰炸,宝带桥南端6孔又被日军炸毁。
清同治二年(1863)镇压太平军的洋枪队统领英国人戈登下令拆去第九孔,结果北端26孔连锁反应崩塌。
(瑞士)阿道夫·克莱尔摄
1933年苏嘉公路建设时建造宝带桥公路木桥。1972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
1936年苏嘉铁路建成通车,图为位于宝带桥对面的铁路桥。摄于1939年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日军飞机炸毁宝带桥南端数孔
百年沧桑换新颜
1956年,千疮百孔的宝带桥才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拨款维修,恢复了古桥的原有风貌,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延续这座古桥的生命长度,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吴中区)各级政府多次拨款维修。1989年抢修主桥孔,1991年抢修南面第一至三孔。1999年为保护古迹,苏嘉路改道,苏嘉杭公路桥人工作业拆除。2002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宝带桥进行全面整体维修。苏州相关部门平整绿化7115平方米,修筑260米石驳岸,建造澹台子祠。2003年江苏省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对桥东侧河岸进行地质勘察,同年修缮全部桥面及两侧金刚墙,并修复两侧引桥和附属文物。2012年至2013年,吴中区桥北侧石亭、南侧引桥和部分桥面进行维修,拆除西侧水泥桥墩、北侧太太庙等构筑物。201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对大运河苏州段进行现场考察评估,对宝带桥文物价值给予较高评价。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宝带桥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2年,宝带桥·澹台湖景区被列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带桥公路桥几经拓宽并重建为钢筋水泥桥。摄于20世纪80年代
2015年随着东环南延一期工程的正式通车,新建的斜港大桥与宝带桥平行而立。丁嘉摄
向史而新,今年,由吴中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宝带桥志》将要出版,让我们从志书中读懂宝带桥的悠悠历史,灿烂文化!
拟稿: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审核: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