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用十年时间 再造了一个苏州
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园区建设打下第一根桩,从此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经济运行效益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4年,园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3亿元,是开发之初1994年的44倍;完成财政收入70亿元,是当初的175倍;进出口总额281亿美元,是当初的9366倍。主要经济指标已经达到和超过苏州大市1993年的水平,相当于用十年时间再造了一个苏州。园区以不到全市3%的土地、3.5%的人口和5%的工业用电,创造了全市14.6%的地区生产总值、13.3%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7%的工业总产值、27%的进出口额、23.4%的出口额、28%的注册外资、26.7%的实际利用外资,成为当时国内开发速度最快、投资强度最高、协调发展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借鉴海外先进经验的成功范例。
招商引资成绩瞩目
园区10年累计吸引合同外资16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1.6亿美元,注册内资443.8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19.3亿元,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格局。至2004年4月全区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489个,注册登记内资企业7061个。外资项目中,欧美项目占49%,其余为日、韩、新及港澳台地区项目,投资上亿美元的项目有4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5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超过14.8亿美元,5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67个项目,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以及航空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园区的主导产业,其中集成电路、光电显示器与机电一体化三大产业链初步形成。
开发建设日新月异
园区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成立之处,以3600万元的高价,聘请中新双方专家,编制了先进科学的总体规划,以人为本地合理布局了工业、商业、人口、交通、景观等各项城市功能,并设立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十年中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多亿元,累计动迁农户2.9万户,搬迁企业近1400家,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0平方公里达到“九通一平”(即道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雨水、污水处理、通讯、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区内兴建道路近200公里、桥梁172座,整治河道102公里,填土3700多万立方米,开工各类建筑76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050公顷,铺设供水管网219公里、排水管网523公里,建成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处理污水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等基础设施源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1亿美元,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亲商服务全国领先
亲商理念是园区在中国第一个从新加坡引进的概念,就是要尽量保证进区企业持久享有最低成本与最佳市场竞争力的综合竞争优势。亲商理念随着不断深化的行政改革一天天成熟。1994年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从100项减至82项;1996年实行一站三段式服务;1997年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透明化;1998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数百项审批事项压缩到20多项;2002年,实行一站一段式改革,“一站式服务中心”统一代表管委会行使审批服务职能;2003年电子审批、网上预审成为现实,客商现场办事只需花一两分钟盖个章。园区海关实行三班24小时通关作业制,货物随到随报、即验即放、进口货物通关时间7.5小时,比原来缩短16小时,企业平均物流成本下降28.5%。亲商,让园区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观念和作风都接轨国际。
自主借鉴消化创新
根据中新合作协议,最初10年,园区累计组织88批1360人次赴新加坡培训,全方位学习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外商投资、客户服务、经济发展直至社区管理、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知识,借鉴学习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的先进经验,在学习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园区实际,消化创新,有68项新管理办法经各级政府批准在园区试行。公积金制度就是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成果。“老有所养、医有所靠、居者有其屋”是园区公积金制度的基本保障目标,自1997年4月1日在中新合作区实施以来,已从17家会员单位、1640名会员,发展到目前2671家会员单位、10.9万名会员。2004年1月1日起,按照“广覆盖、弹性化、实名制、低起点”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公积金制度,截至4月上旬,已有471家单位、9061名会员并轨加入。并轨后的公积金制度更具操作弹性,原先单一的综合社会保障计划转分为A、B、C三大类计划,供各类用人单位(个人)选择。
绿色环保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园区始终强调的一大理念。园区拥有发达的加工制造业,2003年日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亿元,但万元GDP耗水为5.9吨、耗能0.22吨标准煤,达到上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一条高产出、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保护生态、美化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各类环保设施容量超前,环保部门实行“提前介入”“一票否决”制度,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1认证,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园区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的示范区。综合的环境优势,加快了园区人气商气聚集。10年累计开发各类商住房600多万平方米,建设了5个邻里中心,吸引入住居民8万余人,长期居住的境外人士超过3000人,全国各地人才纷至沓来,中新合作区内7万多从业人员34%为大专以上学历。
区镇联动农民增收
园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乡镇。园区所辖娄葑镇综合实力居全省百强乡镇之首,其余3镇跨塘、唯亭、胜浦的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市乡镇前列。园区注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全面构筑起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开发前的2000多元增加到2003年的8510元,70%的农户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农村人均储蓄存款突破1.2万元。
2004年10月31日~11月1日,全省开发区工作座谈会在苏州召开,园区经验受到赞誉和推广。
注:资料和图片来自《苏州年鉴(2005)》
拟稿:市地方志办年鉴工作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年鉴工作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