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苏州 > 苏州地情故事

古镇古村系列——吴江区桃源镇

时间: 2024-05-08 01:52 来源: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方志馆) 访问量:

桃源镇,位于吴江全境的西南部,处于江苏省最南端,南与浙江乌镇相接,东南隔烂溪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桐乡县相望,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为邻,镇西北与震泽镇相靠,东北与盛泽镇接壤。


吴头越尾的宝地

桃源镇历史文化悠久,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于镇内广福村无字圩;春秋战国时期,桃源为吴越争战之地,有吴头越尾之称,吴王夫差曾在桃源境内的荒天圩开挖隐藏水军战船的港湾72条,并在其周边建造称为前宫、后宫、西宫的行宫,历史的遗迹至今依稀可见;东汉时期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的杰出辞赋家严忌的墓葬,在境内严墓的枫潭浜。

秦时,桃源地区分属会稽郡乌程县和由拳县。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苏州耆老请于刺史吴从众割太湖洞庭三乡易乌程之平望,平望驿西至南浔五十余里地皆易之,桃源分属吴县和由拳县。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请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桃源地区始归属吴江县。据明弘治《吴江志》记载,属澄源下乡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

元至正年间,戴敬本由兵部郎出任平江路同知,张士诚据城,称伪号,遂弃职,同其妻及次子居野鸭滩,并留下了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名联,桃源也因此而得名。境内严墓古镇,古称铜罗村,元至正末年,张士诚竖旗反元,后被朱元璋俘获自缢,其方姓部下避居铜罗,隐姓埋名,酿酒为生,取土封坛,发现汉时严忌的墓穴,铜罗村遂改称严墓村。明初严墓有居民百余家,明嘉靖年间,始称为市。

严忌水葬墓

清雍正四年(1726年),吴江县划分为吴江、震泽两县,桃源地区属震泽县。1912年,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为吴江县,严墓为市,设市公所。194855日,严墓解放。195710月,撤区并乡,严墓区划分为铜罗、青云、桃源三乡。1988年,铜罗、桃源分别被批准撤乡建镇;1994年,青云被批准撤乡建镇。200110月,青云和桃源两镇合并,成立新的桃源镇;2003年年底,铜罗镇与桃源镇合并,成立新的桃源镇。

抗日救国的胜地

桃源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大革命时期,在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下,揭露黑暗、唤醒民众的《新严墓》报在严墓镇创刊,宗旨是打倒帝国、打倒军阀。

抗日战争时期,吴江沦陷,由于桃源紧邻浙江的特殊地理环境,国民党吴江县县党部迁到严墓乡间的章奥村。国民党县政工队队长、中共党员庄绍桢,朱希部队内的中共特别支部宣传委员韩昌等广泛接触严墓群众,先后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江南民众抗日救国会等党的外围组织。

1938年,沈英杰、韩昌等人建立了严墓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即东水家港支部。1940年在桃源三民浜成立中共严墓区委,中共浙西路东特委机关和中共吴兴县委机关也设在严墓水家港村。与此同时,新四军军部、中共上海特科也都先后派遣中共党员到严墓开展工作。此时,严墓地区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地下党员们在此广泛发动团结群众,争取抗日救国。

抗日战争期间,桃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团结带领下,和在桃源的国民党爱国将士、国民党吴江县政府爱国志士、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一起,与日伪军队展开浴血奋战,中共党员丁秉成、王化鹏、沈文潮、虞仞千、徐由整、徐泉生和爱国志士俞清志、钮善、钮骏、李荣光、张炎等,先后牺牲在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特务组织的屠刀下。

解放战争时期,严墓区一带的党组织在中共吴嘉工委的领导下,成功地组织了几次夺枪”“运枪行动,为创建党的地方武装打下基础。1948年,吴嘉工委组建成立武工队,有力地打击敌人,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勇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阵兵长江准备渡江南下的重要关头,中共吴嘉工委又组建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挺进纵队吴嘉湖独立团,严墓地区的部分中共地下党员奉命参加了独立团。吴嘉湖独立团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在嘉兴、吴江、湖州地区的反动势力,为迎接解放军南下和吴江解放做出了贡献。

人才辈出的灵地

桃源地区在古代出过不少文人墨客,如西汉辞赋家严忌,元末绍兴路学者吴简及其子吴复、吴颐,明代诗人王叔承,清代文学家吴宗潜等。科举入仕者有吴珵、钮明刚、张嘉瑹、陈光赞、吴时宪、金去疾、陈天祥、王大魁等。现代杰出人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原沈阳军区司令员钱国樑等。

      

严忌                                               汪集旸

桃源人才济济的背后,离不开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自明清以来,桃源地区私塾教育遍及乡村。清宣统二年(1910年),汪延瑛等在严墓镇东汇三官堂创办养正小学堂。民国初年,养正小学堂迁往严墓镇南街育婴堂,并改名乙种商业学校,同时在北街增设女校1所。1913年,严墓区又分别在章奥村和沃家桥开办两所初小学校。抗战胜利后小学校改称国民学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桃源地区共设立国民学校23所、私立学校1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51年,首创严墓中心小学幼儿班,小学教育遍及公社、大队。1958年开始,桃源、青云、铜罗又相继创办农业中学和普通中学。20世纪90年代,桃源、青云、铜罗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青云、桃源两所初中教育质量闻名遐迩,备受学生家长的青睐。2008年,公私合股创办教育质量优异的青云实验中学,桃源成为吴江的教育高地。


和谐发展的幸福地


桃源镇属太湖流域的湖荡平原区,河港纵横,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桃源镇的农业生产,历来夏熟作物以大麦、元麦、小麦(俗称三麦)及油菜为主,秋熟为稻谷。种桑养蚕是桃源农村的主要家庭副业,历史由来已久。唐宋时,丝织品已成为朝廷的贡品。明初,朝廷鼓励农桑,桃源农村植桑遍地,乡村间殆无旷土。清朝中叶,蚕丝经沪输出海外,经济价值甚高。1929年,商民蒋德芬以恒升牌号在严墓区的汉字圩、拑字圩地方设茧行收茧。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和国际茧丝市场的影响,桑地荒芜,蚕桑生产日趋萎缩。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桃源的蚕桑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桃源的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桃源镇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镇形成了以纺织服装、传统酿酒、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容器包装等5大重点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悠久的历史、发达的经济、区位的优势、崇文重教的历史传承和爱国救民的精神激励,造就了桃源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进入新世纪以来,桃源全力推进农业、工业、教育、医疗、社保、交通、旅游等事业的发展。2020年桃源被评为国家卫生乡镇,2023年桃源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287位。


桃源,正走在经济发展、生活美好、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之上!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