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该吃瓜了。
瓜,好吃。
但,什么是瓜?
瓜的小篆字形长这样,非常之象形,一眼便是个藤蔓吊着的熟瓜。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解释道:
“㼌也。象形。凡瓜之屬皆从瓜。”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里说:
“蓏也。蓏大徐作㼌,误。艸部曰:在木曰果,在地曰蓏。瓜者,縢生布于地者也。象形。徐鍇曰。外象其蔓,中象其實。古华切。古音在五部。凡瓜之屬皆从瓜。”
对于这段解释我们只需要抓住一个重点:
树上的叫做果,地上的叫做蓏(音luǒ),也就是瓜。所谓的瓜就是藤生、长在地上的东西。瓜字篆体的外面就取象于藤蔓,里面吊着的小圈圈则是果实。
清代苏州第一本府志《康熙苏州府志》第二十二卷《物产》,其中专门有一个“蓏之属”,记载了苏州物产中的各种瓜。
蓏之属:
西瓜出吴县荐福山曰荐福瓜,太仓东乡曰双凤瓜,昆山曰杨庄瓜、圆明瓜,嘉定曰橄榄瓜。
香瓜又名甜瓜。庾信句“甘瓜开蜜筒”,即此。《述异记》云:吴桓王时,会稽生五色瓜。梁时亦充贡,然非佳品。
酱瓜嘉定者尤坚脆。
东瓜王瓜一作“黄瓜”。吴伟业:同摘谁能待,离离早满车。弱藤牵碧蒂,曲项恋黄花。客醉尝应爽,儿凉枕易斜。齐民编月令,瓜瓞重王家。
生瓜 丝瓜 南瓜一名番瓜。
匏细腰,名葫芦。
瓠亦匏类,锐上丰下。郑珣瑜所谓“烂蒸去毛,莫拗折项”,即此。
从西瓜到香瓜,又到黄瓜,又到丝瓜、南瓜,可以算是对如今生活中也常见的瓜类也一网打尽。
可见,中国人民(大江南北任何区域)自古以来(先秦至清,至现代)都是吃瓜爱好者。西瓜
在上面这串瓜的同宗亲戚中,
是谁占据了C位?
西瓜。
西瓜,是水果中的明星,是大自然对于地球生物圈的馈赠(是的,爱吃西瓜的不止于灵长类),是中国人夏日生活中的精神图腾。
但,西瓜并不是中国的本土产物。从它的名字也可以猜测,西瓜大约是从西域来。
据《中国农史》上一篇文章《西瓜引种传播及其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考证,西瓜起源于热带非洲地区,唐朝中后期由西亚传入西域。之后,因为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所夺,以及辽、金对宋的侵略等历史事件,西瓜逐渐传入中原。
据文中所言:
南宋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出使金国,在陈留至开封·途中赋《西瓜园》一诗:“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并作题下小序:“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此时距中州易主仅40余载,西瓜就已经在黄河以南形成大规模种植的局面,只是尚未培育出适应当地风土的品种,所种者口感欠佳,且仍然保留着燕北寒地西瓜迟熟的特性。
由此可见,北方地区种植西瓜更早,但南方地区在南宋中晚期也逐渐引入了西瓜。
江南地区保留的宋代地方志中,就出现了西瓜的踪影。
成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的《景定建康志》,是南京地区现存最早的府志,其第四十二卷《物产》一门中,“果之品”条已经载有西瓜。
而成书于咸淳四年(1268)的《咸淳毗陵志》,同样是常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其第十三卷《土产》一门,在“果之属”条下对西瓜的记述更为详细:
西瓜形如匾蒲而圆,色极青翠,其味甘冷,可留致远,载《松漠纪闻》。近多此种,或刳其中,渍以蜜,经旬皆成汁,渴饮甚佳。
西瓜的历史,其实如各类古文明中的大量外来作物一样,并不源于和平的贸易,而是源于侵略与掠夺。然而,历史难掩血气,西瓜,却终究是甜的。
好西瓜
甜甜的西瓜,
就像人类农业史中的绝大部分作物一样,
为了变得好吃,
经历了无数次的选种培育。
我们当今所吃的各种西瓜,比如8424、麒麟、美都、黑美人……等等等等,甜度越来越高,籽越来越小(接近于没有),瓤也有红有黄,一切都奔着更加好吃去(当然同时外表好看、易储存也是重要因素)。
古代的西瓜,大概率是没有今天这么甜的,但是为了获得更好吃的西瓜,古人们也是卯足了劲。
元代的《至顺镇江志》中记载:
西瓜本自西羌来,故名西瓜。其形有圆有椭,子有红、黑、黄三种。剖之子稀而肌理若卷云者,名云头瓜,味尤甘。
可见当时西瓜已经有品种的不同,不但形状有圆有椭圆,甚至还有红黑黄三种颜色的西瓜籽。
而云头瓜,则是当时以特别甜出名的品种。
虽然镇江志里夸耀了一下云头瓜,但据明代人的看法,南方的西瓜似乎味道不是特别好,或者说,没有北方的瓜好吃。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三十三卷《果部》中指出:
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其棱或有或无,其色或青或绿,其瓤或白或红,红者味尤胜。其子或黄或红,或黑或白,白者味更劣。其味有甘、有淡、有酸,酸者为下。
什么都敢吃的药圣本圣·李时珍,吃过的瓜想必也比一般人多。在他口中,南方的瓜确实是“稍”不及北方,但比这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吃过的瓜,红瓤之外,竟然还有白瓤,除了甜、淡(说人话就是不甜)之外,竟然还有酸!药圣真是受苦了。
当然,这与南方地区志书里的记载谈不上矛盾。毕竟,古代物流艰难,大部分人无从接触到大江南北的各种西瓜,只能了解本地及邻近地区的品种;再加上古代也没有科学严格的糖分测定方法,哪种瓜最甜,难免有一点个人主观色彩;同时,南方地区的西瓜种植区域的增多、培育技术的提升,也必然带来更加优良的品种。
我们可以从《康熙苏州府志》,来看一看苏州人民对于本地西瓜的自豪推荐:
《康熙苏州府志》:
西瓜出吴县荐福山曰荐福瓜,太仓东乡曰双凤瓜,昆山曰杨庄瓜、圆明瓜,嘉定曰橄榄瓜。
在这里笔者对三种瓜稍作介绍:
首先是荐福瓜:
《吴邑志》:
西瓜,出跨塘荐福山者曰荐福瓜。
荐福瓜,来自荐福山,其实也就是今天苏州的七子山。七子山旧名横山,之所以有荐福山的别名,是因为吴越广陵王钱元璙葬在这里的时候,建了个荐福寺。
据《康熙苏州府志》:
横山,在姑苏山东。隋书十道志云:山四面皆横,故名。又名踞湖山,以山临太湖若箕踞也。钱氏葬忠献王元璙于此,建寺其址,曰荐福,因又称荐福山。
《横塘镇志》里载有民国人士范广宪的一组《石湖棹歌》,其中有一首:
炎风扇暑火云斜,解渴清心兴未赊。底物味甘评泊遍,独推荐福绿沈瓜。(横山亦名荐福山,所产西瓜味甘里松。)
可见民国时荐福瓜还是有些名气。然而,如今七子山如今在苏州市民印象里,估计更与那占地126.6亩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相挂钩,瓜的香味大约已经成为历史的回忆了。
其次是杨庄瓜:
《信义志稿》:
杨庄瓜最著名。其类有二:一西瓜。凌万顷《昆山志》云,相传西杨庄有仙人传瓜种,花、实俱小,味极甘脆;东杨庄所种差,大而味不逮。一金粟瓜。俗称黄金瓜。杨维桢诗云:“金粟瓜取西杨庄。”柯九思《尝杨庄瓜寄顾玉山》云:“谷雨初干可自由,荷锄原上倦还休。醉迷芳草生春梦,谁识东陵是故侯。”
杨庄瓜是昆山的瓜种,据这部清末昆山信义镇志《信义志稿》所言,所产的西瓜竟然还分为东、西杨庄两种,其中西边的超级美味,甚至传说是仙人所传的瓜种,而东边的则完全比不上。同一个村里竟然还要产生两个品种,可见种瓜一事,竞争竟然白热化到这个地步(当然,也有可能是土壤和光照条件的问题)。
最后提一下橄榄瓜:
《康熙嘉定县志》:
橄榄瓜西瓜别种,出外冈,其形圆而长,瓤色鲜红,味甘如蜜,俗又名枕头瓜,以形似也。向以西番莲为第一,今则遍栽此种。
《嘉庆嘉定县志》:
雷墩,在县东南五里,雷墩浜南。俗传有雷石入地,其土煖莳,菜早熟,西瓜味甘,异于他处。旧《志》谓在县西南,非。
橄榄瓜是出自上海嘉定(以前嘉定依次属苏州昆山县、太仓州)外冈镇的西瓜品种,而产于雷墩的则味道最好。这种西瓜跟通常的圆西瓜长得不太一样,像个橄榄,所以叫橄榄瓜,又叫枕头瓜。清代朴学大家钱大昕(嘉定外冈土著)写过一首诗:“沙外平沙邨外邨,黄墩东望是雷墩。吴船贩取秋瓜去,柔橹哑吚画水痕。”将瓜农划船卖瓜的情状描摹得如在眼前。
可以吃瓜了
有了好西瓜,
终于可以开吃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最朴素的吃法当然是切开来开啃,稍微麻烦一点的就是榨汁喝了,或者作为果切、奶茶、清补凉一类半吃半饮品的配料。
古人虽然吃的瓜大概率没有现在甜,但是吃瓜的仪式感,现代人或许还真赶不上。
据《清嘉录》记载:
秋前一月,街坊已担卖西瓜,至是居人始荐于祖祢,并以之相餽贶。俗称立秋西瓜。或食瓜,饮烧酒,以迎新爽。有等乡人小艇载瓜,往来于河港叫卖者,俗呼叫浜瓜。
可见至少在清代,苏州人有在立秋吃西瓜的习俗,甚至还要一边吃瓜一边喝烧酒,来迎接秋天。
而上面提到的《咸淳毗陵志》,其实也已经悄悄透露了宋代人吃瓜的讲究:
刳其中,渍以蜜,经旬皆成汁,渴饮甚佳。
也就是说,他们要把西瓜挖个洞,再用蜜去腌渍,到最后都变成了甜水,再去喝。
这种吃法,实在让人不得不怀疑,到底有多甜……当然,可能这反而说明了古代的西瓜本身没有特别甜(至少绝不可能是现在的甜度),所以才要用蜜去腌。
除此之外,西瓜也可以做菜。而苏州最有名的西瓜菜,应当要数西瓜鸡。
虽然听起来像是一道黑暗料理,但其实是鼎鼎大名的硬菜。
钱钟书的《围城》里,方鸿渐留学归来,其老妈给儿子做了一大桌子他爱吃的菜,其中就有这道西瓜鸡。
创立于清代早期的松鹤楼,西瓜鸡正是其中一道招牌。改革开放初期,松鹤楼作为苏帮菜代表进京,领队的主厨是苏帮菜大佬刘学家。刘学家多次拿出来教授的,便是这道西瓜鸡。
传说西瓜鸡原本是进贡给慈禧的菜色,后来在苏州流传开来。
1987年的《苏州年鉴》,在《社会生活·姑苏美食》一节里,曾经大方地给出了松鹤楼西瓜鸡的做法,在此原文列出,有需要的读者可以自取:
西瓜鸡:
取光净肥嫩母鸡,开脊背,去内脏,出水,洗净。加高汤、火腿中峰、卷尖及盐,熓至鸡烂。在西瓜一端约1/5处雕一盖,去瓜瓤,在皮外刻上适当图案或文字,在沸水中略烫,冷水换凉,置品锅中,放鸡入瓜,腹朝上,加火腿,卷尖(撕丝切段),加原汤,盖好,蒸约十分钟即上席。鸡肥烂脱骨,汤清鲜有西瓜香,为夏季时菜。
然而,正如世间所有的菜谱一样,简短的文字里却充满着易为人忽视的细节。
比如这句“在皮外刻上适当图案或文字”,但,什么叫适当的图案或文字?
从这两张图中已经可见一斑。
据说,西瓜鸡瓜皮上的常见雕刻款式,有留园冠云峰、虎丘剑池、寒山寺钟楼等等,刻得好不好,全看厨师本事。这种精雕细琢的做派,让人不由联想起厨王争霸,已经和当代短平快的大众餐饮业相去悬绝了。或许,这也是这道苏帮名菜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的原因(但是似乎还有少量苏帮菜馆仍然提供这道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一觅芳踪)。
说到这里,今天的西瓜之旅已经结束。
本文中多次引用的、清代苏州第一本府志——《康熙苏州府志》,已经由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点校完成,即将于今年江苏书展上进行发布。欢迎各位读者来书展一览为快!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