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东西多少米?”新新人类口中的米就是钱的意思。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的重要性大约是可以和钱财画等号的。你瞧苏州的曾经的钱厂可就是在粮仓上兴建的!
话说清朝建立后,急于控制全国的财政命脉,顺治时,先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和宝泉两个中央造币厂,到了康熙初年,随着各地布政使司的转移,遂下令各省增设造币厂。江南右布政使司在顺治十八年(1661)时已经移到了苏州,因此,在康熙七年(1668),当时任江苏布政使的佟彭年奉旨在苏州开始筹建钱局,并开炉鼓铸。
这个钱局的地点不在别处,正是姑苏城中的桃花坞南部,阊门内东中市大街以北的永丰仓。这片土地在元代时曾做过粮仓。到了明代天顺八年(1464),由当时苏州知府邢宥重建,崇祯末年改建为钱厂,又转而作火药局。改朝换代,这里又旧址新开。
《同治苏州府志》公署三
《康熙苏州府志》公署
《康熙苏州府志》卷第五:钱厂,在崇真宫西,即永丰仓旧址。国朝康熙七年八月,江南总督郎廷佐题准苏州府照江宁府旧制,各设炉一百座鼓铸,分隶江苏、安徽两藩,搭放兵饷。江苏布政使佟彭年檄苏州府吴、长二县估价建造。大门内立土地祠,设督铸厅,书房、回廊毕具。仪门内建大堂、东西二库,书厢房东西相称。又有总局门楼,甬道之左右墙外即炉房,东西各五十一间,炉各五十座。四隅设更房,防夜警。堂后建楼七间,东西亦置二库,谓之内库。楼侧有书房,外围墙三百丈。十年,奉旨停铸,此厂遂为传舍。
钱厂制钱按开局时户部所颁样钱,每文重一钱四分,一串则重八斤十二两。铜钱背面的满文就代表铸造生产的省份,户部规定的钱文正面为汉文“康熙通宝”,背面为满汉两种文字,穿右是汉字“苏”,穿左是满字。
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成的《苏州府志》中,钱厂落笔在运转三年后戛然而止。而恰在府志完成的这一年,钱厂又重新开炉了。但苏州不产铜,铸钱的铜料得去云南采购,往返要三年,因此在康熙年间钱厂间或关停。
雍正通宝正面 雍正通宝反面
雍正初年朝廷规定了各个铸钱局的名称,统一了全国钱币制式,“以后它省铸钱,俱将宝字为首,次铸各本省一字。”(《清文献通考》)钱背穿左铸一满文字宝,穿右铸一满文字苏,从左至右读成“宝苏”。《乾隆苏州府志》:“钱局……以钱文名宝苏局。”代表江苏省的这个钱厂就被命名为了宝苏局,并在雍正八年(1730)恢复鼓铸。此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宝苏局时开时停,铸币制式有所增减,直到光绪末年,历经168年,成为江南地区规模最大、铸币时间最长的钱局,其浮沉始终与清代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休戚相关。
《乾隆苏州府志》公署二
回到宝苏局本身,自古财帛动人心,作为钱财的制造者,宝苏局把技防和人防相结合,目的是防火防盗防贪欲。原址的永丰仓“四面皆水”,《姑苏城图》中,钱厂前临中市河,向西出阊门水关连接上塘河(古运河),直通枫桥,运输方便。其后紧靠桃花河,隔河就是桃花坞大街,与驻军校场近在咫尺,再加上房舍外有三百丈的围墙,四周都设更房,日夜巡查。天然的屏障,多重的防护。
局务由藩(即布政使,掌管全省财政、民政)、臬(即按察使,掌管全省刑狱和官吏考核)两司合办,设州府监督一员,委苏州总捕同知兼管,协理一员,一年一换,帮办多名。从上到下都要遵照户部要求,责任共担:“如有偷减铜斤,节省火工,著落局员、炉匠参处责惩,倘该督抚一并治罪。”官局翻砂制钱,规制是每炉六十四板,每板六十四文,不能多不能少。
每逢宝苏局开炉铸钱的日子(一期曰一卯,每月开炉两卯,故有点卯之说),局门都要封闭,各类工匠个人用品一律不准带入,实行封闭作业。每日吃用统一采购经查验才能入内。苏州总捕衙门的官差还要对他们巡视监察。收工后还要对他们搜身检查,防止夹带。这些行业做法被工匠们戏谑为“板板六十四,碰碰脱裤子”,渐成为苏州的俗语。
《1743-1748姑苏城图》
《达古斋古证录》中清代铸钱
再看开头,这米到底能值多少钱?
康熙初年,有一名出生在比利时的传教士鲁日满在苏州常熟生活,记录了从康熙十三年(1674)到康熙十五年(1676)的账本,让我们看看当时的物价:“买3磅牛肉130文。买一磅糖80文。买一磅面粉13文。买一磅羊肉55文”。换算为斤就是:牛肉58文一斤;糖100文一斤,面粉18文一斤;羊肉73文一斤。而当时平均一斤大米为10文钱。清代的无锡人钱泳在《履园丛话》《米价》中谈到:雍正乾隆初,苏松常镇四府米价每升十余文。乾隆二十年以后,连岁丰稔,每升十四五文为常价。五十年大旱,每升涨至五十六七文。自此以后,不论荒熟,常价总在二十七八至三十四文之间。这米是越来越贵,这钱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清代朝廷便常常以增局、撤局,增炉、减炉等方式,来控制货币流通量,平衡财政和物价。然而国家机器和个人的意愿终究裹挟在滚滚时代洪流中,宝苏局的铜钱也成了明日黄花,只影向谁去。
20世纪80年代的永丰仓船埠遗存
本文引用的清代苏州第一部府志——《〔康熙〕苏州府志》,已经由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点校完成,即将于今年江苏书展上进行发布。欢迎各位读者来书展一览为快!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原创作者投稿
审核: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